选书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选书中文 > 她眼底的星轨 > 第25章 晨光重逢

第25章 晨光重逢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晨光穿过新换的纱帘,在木地板上投下细碎的光斑。温翎比闹钟先醒,静静躺在熟悉又陌生的床上。公寓里安静得出奇,没有了伦敦街头的早班巴士声,也没有里斯本清晨渔市的喧闹,只有空调外机轻微的嗡鸣提醒着她:这是北京,她回来了。

厨房里传来瓷器轻碰的声响——俞瑾言总是比她先起床。温翎赤脚走到客厅,发现餐桌上摆着一碗冒着热气的豆浆和刚出锅的油条,旁边是摊开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今天的行程安排。

"楼下早餐店居然还在,"俞瑾言从厨房走出来,手里拿着剥好的水煮蛋,"老板问你们旅行回来了?"

这个再普通不过的问题让温翎心头一暖。在三大洲奔波一年后,还能被街角早餐店老板记住,这种归属感比想象中更珍贵。

她拿起相机,拍下这顿典型的北京早餐——不是为了项目,只是私人记忆。俞瑾言挑眉看她:"职业病?"

"纪念品,"温翎纠正道,"最真实的那种。"

去"晨光之家"的路上,北京盛夏的阳光毫不留情。温翎摇下车窗,让热风裹挟着熟悉的城市气息扑面而来——柏油马路被晒化的味道,路边早点摊残留的油烟,还有行道树散发出的淡淡草木香。

"变化不小,"俞瑾言指着窗外一栋新建的玻璃幕墙大厦,"我们走时那里还是个工地。"

温翎点点头,思绪却飘向即将见面的小森和其他孩子们。视频通话和照片永远无法替代真实的相遇,她好奇这一年里他们有了怎样的变化。

车子拐进熟悉的小路,"晨光之家"的招牌映入眼帘——比一年前多了些装饰,墙上爬满了茂盛的爬山虎。还没停稳,一群孩子已经欢呼着冲了出来。

"温老师!俞老师!"

小森跑在最前面,曾经那个瑟缩的男孩如今挺直了腰板,手里高举着一幅画。温翎蹲下身与他平视,惊讶地发现他已经快和自己一样高了。

"送给你们,"小森递过画作,"《我们的家》。"

画面上是"晨光之家"的建筑,但窗户里透出的光影却奇妙地融合了伦敦仓库、里斯本鹅黄房子和哥本哈根活动中心的特征。最令人惊叹的是技法进步——色彩运用大胆而和谐,笔触也比以前自信得多。

"他上周收到了艺术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林教授走过来,脸上带着骄傲的笑容,"专为特殊儿童设立的艺术班。"

温翎小心地接过画作,手指轻轻抚过那些熟悉的轮廓。这一年里,她通过镜头见证了无数成长与蜕变的故事,但眼前这个最早、最珍贵的改变,却差点错过记录。

"我们有礼物带给大家,"俞瑾言从背包里取出一个精心包装的盒子,"来自三个国家的'边界'纪念品。"

孩子们围坐成一圈,看着这些来自远方的礼物——伦敦萨拉制作的社区地图明信片,里斯本莉娜手写的蛋挞食谱,哥本哈根艾玛设计的拼图徽章...每件物品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温翎和俞瑾言轮流讲述着那些遥远的人和事。

"我们也准备了表演,"小森突然宣布,"是林教授帮我们排的。"

接下来的半小时,温翎的相机忙个不停——孩子们表演的短剧改编自她在视频中讲过的"边界实验室"故事,服装是用回收材料自制的,台词虽然简单却充满童真。最感人的是结尾,每个孩子举起一块拼图,拼出"欢迎回家"四个大字。

表演结束后,林教授带他们参观了这一年的新变化——增设的感觉统合训练室,小森和其他孩子的画作展览区,甚至还有一个小型暗房,专门为对摄影感兴趣的孩子准备。

"你们离开后,社区更支持我们了,"林教授边走边解释,"政府拨款,企业捐赠,还有志愿者团队...现在我们有二十多个孩子定期来上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