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接下来什么计划?"酒过三巡,苏梦终于问出了关键问题。
温翎看向俞瑾言,后者轻轻点头:"我们需要整合这一年的经验,写一本书,不只是《边界》的画册,而是关于整个'边界实验室'的理念和方法。"
"然后呢?"小林追问,"继续在世界各地开分部?"
"然后..."温翎停顿了一下,"我们想在中国也启动类似的项目。不是复制,而是找到本土的表达方式。"
这个回答引发了热烈讨论。苏梦建议从少数民族文化入手,小林则认为城市农民工社区更急需这种关注,还有人提出老龄化社区的可能性...
回家的出租车上,温翎靠着车窗,感受着这座熟悉又陌生的城市的脉动。俞瑾言握住她的手:"累吗?"
"有点。"她诚实地说,"但更多的是...充实。就像相机装满了照片,需要时间整理一样。"
他们的公寓还保持着一年前的样子,只是多了层薄灰。温翎打开窗户,让夜风带着槐花的香气吹进来。书桌上整齐地堆着邮件和包裹——这一年里小林定期来整理,将重要物品分类存放。
其中一个包裹特别显眼,包装纸上满是彩色蜡笔画。温翎小心地拆开,里面是小森的一幅新作品——《远方的家》,画面上是鹅黄房子、伦敦仓库和哥本哈根活动中心的组合体,窗前站着两个小人影,依稀能认出是她和俞瑾言。
"他进步很大,"俞瑾言站在她身后评价,"构图和用色都更自信了。"
温翎将画挂在客厅最显眼的位置,退后几步欣赏。这一年里,他们帮助建立了三个社区项目,但或许最大的改变发生在那些他们遇到的人身上——小森、莉娜、萨拉、艾玛...还有他们自己。
第二天清晨,阳光透过薄纱窗帘唤醒了她。俞瑾言已经在厨房煮咖啡,香气弥漫整个公寓。温翎走到阳台上,看着楼下晨练的老人和匆匆上班的年轻人。这个再普通不过的北京清晨,却因为过去一年的经历而显得格外珍贵。
"今天去'晨光之家'吗?"她问端着咖啡走来的俞瑾言。
"嗯,林教授说孩子们准备了欢迎仪式。"他递给她一杯咖啡,"然后下周要去趟上海,有个公益组织对我们的模式很感兴趣。"
温翎抿了一口咖啡,温度正好。她突然想起一年前离开伦敦时的不确定感,想起里斯本第一个雨夜的思乡,想起哥本哈根雪夜里完成的拼图墙...所有这些碎片拼在一起,构成了现在的归途与新的启程。
"准备好了吗?"俞瑾言拿起车钥匙。
温翎将相机挂在脖子上,调整好背带:"准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