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更多的社区成员闻讯而来。一位波兰裔老太太带来了一箱老照片,一位索马里说唱少年表演了融合传统民谣的嘻哈,甚至附近餐馆的老板也送来了免费午餐——"给你们这些搞艺术的补充能量!"
傍晚,当最后一位访客离开,温翎和俞瑾言筋疲力尽地坐在刚组装好的长桌旁。林教授泡了一壶中国茶,香气在空旷的仓库里格外浓郁。
"第一天就如此成功,"林教授递给他们茶杯,"你们确实创造了一个有魔力的空间。"
俞瑾言摇摇头:"不是我们创造的,是社区自己发现的。我们只是提供了场地和契机。"
温翎翻看今天拍摄的照片,每一张都讲述着一个关于边界与融合的故事。她选出最满意的几张,投影在刚刚粉刷好的白墙上——萨拉专注画画的侧脸,说唱少年表演时挥舞的手臂,老太太抚摸老照片时颤抖的手指...
"《我是谁》开幕展的第一批作品,"她宣布,"由所有参与者共同创作。"
林教授微笑着看着投影:"小森会喜欢这个主意的。他最近在画一系列自画像,试图理解自己的'不同'。"
夜深了,他们送林教授回酒店后,又回到仓库继续工作。俞瑾言整理今天的讨论记录,温翎则筛选照片准备发给印刷厂。月光透过高窗洒落,为忙碌的两人提供唯一的光源。
"累吗?"俞瑾言突然问,声音在空旷的仓库里回荡。
温翎伸了个懒腰,走到他身边坐下:"累,但值得。"她指向电脑屏幕上的一张照片——不同肤色的手共同握着画笔,在墙上绘制一条彩色的线,"看,这就是我们想象过的画面。"
俞瑾言轻轻握住她的手:"比想象的更好。"
第二天清晨,当温翎推开仓库大门时,发现门口已经等了几个人——萨拉带着她的学生们,马库斯和艺术学院的同伴,甚至还有昨天那位说唱少年和他的朋友们。阳光下,这个多元的小群体构成了一幅完美的"边界实验室"宣传照。
"我们想早点开始工作,"萨拉解释,"孩子们太兴奋了。"
温翎笑着打开大门,迎接这个意外而美好的早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