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伦敦的清晨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温翎披上外套打开门,发现仓库管理员拉希德站在门外,身后跟着三个肤色各异的年轻人,手里拿着油漆桶和工具。
"早,温女士!"拉希德兴奋地说,"社区志愿者来帮忙了!我们说好今天开始粉刷墙壁的,记得吗?"
温翎这才想起昨晚的社区会议确实确定了这个安排。她回头看了眼墙上的挂钟——刚过七点,俞瑾言去机场接林教授还没回来,而她昨晚整理器材到凌晨,完全忘了这回事。
"当然记得,请进。"她迅速拢了拢头发,让开通道,"咖啡在那边,自己倒。"
志愿者们热情地涌入这个尚未完工的空间。三个月前还满是灰尘的旧仓库,现在已经初具雏形——照片展示区、活动空间、小型图书馆和办公区域划分明确,只是墙壁还裸露着原始的水泥和砖块。
"我是萨拉,来自叙利亚,"一个戴头巾的女孩主动向温翎伸出手,"在社区中心教孩子们艺术。听说你们需要会画壁画的人?"
"我是马库斯,"另一个红发男孩插话,"本地艺术学院的,擅长木工。"
温翎突然意识到,这就是"边界实验室"应有的样子——还没正式开幕,就已经开始吸引志同道合的人。她拿出相机,记录下志愿者们热火朝天工作的场景:萨拉在墙上勾勒阿拉伯花纹的草图,马库斯修复老木地板,拉希德和第三位志愿者阿米尔讨论着灯光布置...
上午十点,俞瑾言带着林教授抵达时,仓库已经焕然一新。萨拉设计的壁画融合了中东图案与伦敦街景,马库斯用废旧木料制作的展示架别具一格,而温翎则用她在各处拍摄的照片临时布置了一个小型展览。
"看来我们错过最精彩的部分了。"俞瑾言放下行李,环顾四周,眼中闪烁着惊喜。
林教授则直接走向萨拉的壁画,仔细欣赏那些交织的文化元素:"这正是'晨光之家'希望达到的效果——不同背景的人在创造中相互理解。"
午休时分,志愿者们分享了各自的故事——萨拉是战争难民,通过艺术治疗走出创伤;马库斯在工人阶级社区长大,靠奖学金学习艺术;阿米尔则是第二代孟加拉移民,正在寻找自己的文化身份。温翎的相机不断捕捉着这些讲述时的表情:骄傲、伤感、希望...
"这就是'边界实验室'的第一个项目,"俞瑾言突然宣布,"《我是谁》——用艺术探索身份认同。"
志愿者们立刻热烈讨论起来。林教授提议加入"晨光之家"孩子们的画作,萨拉建议邀请社区老人分享移民经历,马库斯则想组织一场街头艺术活动...
温翎悄悄退到一旁,拍下这个自然形成的策划会。透过取景框,她看到俞瑾言被不同肤色的年轻人围绕,认真记录每个人的建议;林教授与萨拉讨论着跨文化艺术的细节;拉希德和阿米尔比划着场地布置...阳光透过仓库高处的窗户斜射进来,为这一切镀上金色的光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