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书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选书中文 > 她眼底的星轨 > 第19章 伦敦的邀请函

第19章 伦敦的邀请函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伦敦的雨总是来得突然。温翎站在南肯辛顿公寓的窗前,看着雨滴在玻璃上蜿蜒而下,模糊了外面红砖建筑和黑色出租车的轮廓。三个月前,当他们从斯凯岛返回时,这间小公寓还只是临时落脚点;现在,书架上已经摆满了她的摄影集和他的评论集,工作台上散落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明信片和笔记。

"邮件。"俞瑾言推门而入,头发和肩膀都被雨水打湿。他手里拿着一个牛皮纸信封,上面印着伦敦艺术委员会的徽章。

温翎接过信封,手指触到冰凉的纸面:"关于'边界基金'的回复?"

"拆开看看。"俞瑾言脱下湿外套,眼镜片上还沾着雨滴。

信封里是一份正式邀请函和厚厚一叠企划书。温翎快速浏览着内容,心跳逐渐加速——艺术委员会不仅通过了他们的提案,还提供了比预期更丰厚的启动资金,邀请他们在东伦敦建立一个"边界实验室",作为连接艺术与社区创新的实践基地。

"他们增加了两个合作社区,"俞瑾言指着企划书附录,"一个在里斯本,一个在哥本哈根。"

温翎将邀请函放在茶几上,阳光突然穿透云层,照在那烫金的文字上,闪闪发光。三个月前在斯凯岛的浓雾中做出的决定,如今正以超出想象的方式成为现实。

"我们需要回趟国,"她思考着,"把工作室的事情安排好,和林教授交接'晨光之家'的后续工作..."

俞瑾言已经拿出笔记本开始列清单:"还有小森的绘画展,答应过要参加的。"

他们花了整个下午规划接下来的行程。雨停了又下,茶凉了又换,清单越来越长——要见的人,要处理的事,要打包的器材和书籍。温翎突然意识到,这不再是一次临时的工作旅行,而是一次生活重心的转移。

"害怕吗?"傍晚时分,俞瑾言突然问道。他们站在狭小的厨房里准备晚餐,窗外是伦敦华灯初上的街景。

温翎将切好的西红柿放入沙拉碗:"有一点。"她坦诚道,"但更多的是期待...就像第一次拿起相机时的感觉。"

俞瑾言接过她手中的刀,轻轻握住她的手腕:"我们会做好的。"他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就像'晨光之家',就像《边界》系列。"

晚餐后,温翎打开电脑,开始整理这三个月来积累的照片和笔记——苏格兰高地的雾与光,斯凯岛渔民的故事,爱丁堡社区花园里的老人们...这些都将成为"边界实验室"的第一批素材。

俞瑾言则拨通了林教授的视频电话,告诉她这个好消息。屏幕那头的林教授身后是"晨光之家"明亮的教室,几个孩子正在画画,其中小森抬头对着摄像头挥了挥手。

"你们的模式在这里很成功,"林教授说,"已经有三个城市来考察学习。小森成了小老师,每周教其他孩子画画。"

视频通话结束后,公寓陷入短暂的沉默。温翎看着电脑屏幕上定格的画面——小森举着他的最新作品,一幅色彩斑斓的抽象画,他称之为《远方的朋友》。

"值得的,对吧?"她轻声问。

俞瑾言走过来,将一杯热茶放在她手边:"每一个选择都带我们走到这里。"

第二天,他们按约定参观了东伦敦的"边界实验室"选址——一栋废弃的维多利亚时期仓库,位于移民社区和新兴艺术区的交界处。阳光透过破损的彩绘玻璃窗,在布满灰尘的地板上投下五彩光斑。

"完美,"温翎转了一圈,想象着这里改造后的样子,"就像'晨光之家'的地理位置,处在边界线上。"

仓库管理员是个热情的孟加拉裔年轻人,他介绍道:"这栋建筑曾经是服装厂,后来变成音乐工作室,现在空置两年了。社区希望它能成为连接不同文化的桥梁。"

俞瑾言已经拿出卷尺测量墙壁尺寸:"我们可以保留这些工业元素,加入灵活的展示和活动空间..."

温翎拍下他认真工作的样子——阳光穿过尘埃,为他镀上一层金边。这个画面让她想起"晨光之家"开幕那天,同样的光线,同样的专注神情,只是背景从中国的老宅变成了伦敦的旧仓库。

回公寓的路上,他们绕道去了马克·霍华德推荐的文具店。温翎选了几本手工制作的素描本,俞瑾言则看中了一套特殊的钢笔。

"给小森的礼物,"他解释道,"这种墨水会根据纸张的酸碱度变色。"

店主是位银发老太太,听到他们的计划后,从柜台下拿出一个古董黄铜相框:"送给'边界实验室'的第一件展品——这是我父亲当年从印度带来的,见证过太多故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