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温翎已经站在"彩虹桥"特殊教育中心的庭院里,调试相机参数。今天是中心正式开幕的日子,晨露在草坪上闪闪发光,将新安装的彩色玻璃窗投射出的彩虹光影衬托得更加绚丽。她拍下这静谧的一刻——空无一人的庭院,等待被孩子们的笑声填满。
"我就知道你在这儿。"俞瑾言的声音从背后传来,伴随着咖啡的香气。他今天罕见地穿了浅色西装,头发一丝不苟地梳好,连金丝眼镜都擦得格外明亮。
温翎接过咖啡,目光却被他手中的文件夹吸引:"那是什么?"
俞瑾言神秘地笑了笑:"等会儿揭晓。"他抬头看向主楼外墙——那里原本挂着"彩虹桥特殊教育中心"的铜牌,现在却被一块红布临时遮盖着。
工作人员陆续到来,场地开始热闹起来。温翎穿梭在各个角落,记录下准备工作中的细节:林教授检查教室里的感官教具,陈奶奶擦拭小森设计的彩色玻璃,工人们最后调试无障碍设施...
九点整,宾客开始入场。除了政府代表和资助方,更多的是周边社区的居民和特殊儿童家庭。温翎注意到许多陌生面孔——那些通过媒体报道了解到这个项目的人们。
小森穿着崭新的蓝色衬衫,安静地站在门口迎接客人。当一位坐轮椅的小女孩被推进来时,他主动上前,递给她一张自己画的明信片。温翎迅速按下快门,捕捉到这个突破性的瞬间——曾经连眼神交流都困难的男孩,现在能够主动与他人互动。
开幕式正式开始,副市长和林教授分别致辞。温翎站在摄影区,镜头不断在演讲者和观众之间切换。当她拍到俞瑾言认真倾听的侧脸时,心跳突然漏了一拍——阳光透过彩色玻璃,在他身上投下斑驳的色块,像一幅活生生的点彩画。
"接下来,有请项目发起人俞瑾言先生和温翎女士,为我们揭晓中心的正式名称。"主持人的话让温翎一愣——流程单上并没有这个环节。
俞瑾言向她伸出手,眼中是她熟悉的、准备惊喜时的光芒。他们一起走到被红布遮盖的铜牌前,各执一根绳子。
"三、二、一——"
红布落下,铜牌上的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晨光之家」特殊教育中心。下方是一行小字:"每个孩子都值得被阳光照耀——献给小森和他的朋友们"。
温翎惊讶地看向俞瑾言,他低声解释:"你拍的那组《晨光中的坚守》是这个项目的起点,也是这个名字的灵感来源。"
掌声中,温翎的眼眶湿润了。她没想到自己随手拍下的照片,会成为这个意义非凡的场所的名字由来。更没想到俞瑾言会如此珍视她的视角,将它永远镌刻在铜牌上。
参观环节,来宾们被分成小组,由工作人员带领体验中心的各个功能区。温翎和俞瑾言负责介绍最核心的"彩虹教室"——一个充满感官刺激的学习空间,墙壁上展示着小森和其他孩子的画作,角落里甚至摆放着温翎拍摄的项目过程照片。
"这部分设计源于温女士的照片启发,"俞瑾言向参观者解释,"她捕捉到的那些光影互动的瞬间,让我们意识到环境对特殊儿童的重要性。"
一位记者举手提问:"听说两位正在将整个项目整理成《边界》画册?能透露更多细节吗?"
温翎接过话筒:"画册不仅记录建筑改造过程,更关注人的故事——小森的成长,陈奶奶的坚持,工人们的理解..."她指向墙上的一张照片,那是工人老李蹲在地上,耐心地向小森解释钢结构原理的画面。
"最动人的边界,"俞瑾言补充,"不是水泥与钢筋之间,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接纳。"
午宴在庭院举行,阳光正好。温翎被各路媒体轮番采访,而俞瑾言则被政府官员围住,讨论如何复制这个成功模式。两人隔着人群不时相视一笑,默契地知道对方需要什么——温翎举起相机示意,俞瑾言便点点头,继续他的谈话;俞瑾言推推眼镜,温翎就明白他需要一杯水解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