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的活动是孩子们的互动环节。十几个特殊儿童在家长和老师的陪同下,尝试着各种感官游戏。温翎跪在地上,拍下他们专注的表情——捏黏土的小手,观察万花筒的大眼睛,随着音乐摇摆的身体...
小森出人意料地担任了小助手,向其他孩子展示如何用那些温度变色的蜡笔画画。温翎拍下他指导别人的样子,与听证会上那个瑟缩的男孩判若两人。
"这是我最想记录的转变,"她对身旁的俞瑾言说,"不是建筑的改变,而是生命的绽放。"
俞瑾言轻轻握住她的手:"所以我们才叫它《边界》——因为真正的边界突破发生在人的心里。"
夕阳西斜,宾客逐渐散去。温翎和俞瑾言坐在"彩虹教室"的地板上,背靠背地整理今天的照片和反馈。阳光透过彩色玻璃,在他们周围投下不断变化的光斑。
"伦敦那边来邮件了,"俞瑾言打破沉默,"他们想把我们的模式引入东区的社区改造项目。"
温翎转过身:"这意味着我们可能要经常往返英国?"
"如果你愿意的话。"俞瑾言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当然,如果你有其他计划..."
温翎笑了,举起相机拍下他此刻的表情:"我的计划就是继续用镜头记录这些转变,无论在哪里。"她顿了顿,"尤其是和你一起发现的那些。"
俞瑾言如释重负地松了口气,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个牛皮纸信封:"那这个时机正好。"
信封里是两张开往苏格兰高地的火车票,日期是下个月底。
"你提到过想拍那里的光影,"他解释道,"我想亲眼看看,是什么风景塑造了你的眼睛。"
温翎接过车票,突然想起什么,从相机包里取出一个小盒子:"巧了,我也准备了礼物。"
盒子里是一支限量版钢笔,笔身上刻着极细的纹路——近看才能发现,那是无数微小的相机和钢笔交织的图案。
"边界系列,"她轻声说,"给总是能找到连接点的人。"
俞瑾言郑重地接过钢笔,阳光下,金属笔身闪烁着温暖的光泽。他翻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在新的一页写下:"晨光之家,第一个奇迹。更多奇迹,敬请期待。——瑾言&翎"
温翎凑过去看,发丝垂落在他的手臂上。这一刻,没有快门声,没有笔记,只有阳光静静地将两人的影子投在"彩虹教室"的地板上,与周围孩子们留下的画作融为一体。
窗外,小森和陈奶奶正在庭院里收拾画具。男孩突然抬头,透过彩色玻璃看向教室里的两人,然后举起自己刚完成的作品——一幅温翎和俞瑾言背靠背工作的速写,周围环绕着彩虹般的光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