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书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选书中文 > 她眼底的星轨 > 第15章 伦敦的雨雾

第15章 伦敦的雨雾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回到酒店时,天已微亮。温翎小睡了两小时就起床准备研讨会的材料。雨又开始下,敲打着窗棂,像一首轻柔的前奏曲。

研讨会在皇家艺术学院举行,到场的多是艺术界和城市规划领域的专业人士。当温翎和俞瑾言共同走上讲台,投影仪播放出"彩虹桥"项目的照片时,会场响起赞叹声。

"这不是简单的建筑改造,"俞瑾言用流利的英语阐述,"而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在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中,寻找第三种可能。"

温翎则通过照片讲述小森的故事:从听证会上沉默的男孩,到用画笔表达创意的少年。当她展示那张"魔法开始的地方"——彩色玻璃投射出的彩虹光斑环绕着小森的脚踝——观众席传来一阵低声的惊叹。

问答环节,一位银发女士站起来:"你们的合作模式很特殊,摄影师和评论家如何做到如此默契?"

温翎和俞瑾言不约而同地看向对方,然后笑了。

"我们争吵的次数比合作多,"俞瑾言坦率地回答,"但正是这种碰撞产生了新的火花。"

"就像我们的项目,"温翎补充,"不是消除差异,而是在差异中寻找共鸣。"

研讨会结束后,几位当地社区代表邀请他们参观东伦敦的一个类似项目——将废弃工厂改造成移民艺术中心。雨中漫步在充满涂鸦的街头,温翎的相机不停工作,捕捉着这座城市的多元与活力。

"伦敦有上百个这样的'边界项目',"陪同的社区负责人说,"但很少能像你们的'彩虹桥'那样,将艺术、教育和社会关怀完美结合。"

傍晚,他们登上了伦敦眼。雨雾中的城市全景缓缓展开,泰晤士河像一条银色的缎带。温翎靠在玻璃舱壁上,俞瑾言站在她身后,两人的倒影与城市的天际线重叠在一起。

"看,"俞瑾言指向东南方,"那里是旧码头区,现在改造成了金融城和新艺术区的交界处。"

温翎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新旧建筑和谐共存,就像他们的"彩虹桥"。她突然转身,举起相机拍下俞瑾言在雨雾背景前的侧脸:"《评论家与他的城市观察》。"

俞瑾言没有像往常一样推辞,而是坦然接受了这个镜头。在三百米高空,在雨雾笼罩的伦敦上空,他们之间似乎达成了某种新的默契——不再只是工作伙伴,而是生命旅程中不可或缺的同行者。

回到地面后,温翎在纪念品商店买了一枚铜质书签,上面刻着王尔德的名言:"我们都处在沟渠中,但有些人却在仰望星空。"

"给林教授的礼物,"她向俞瑾言解释,"没有她的专业支持,'彩虹桥'不可能成功。"

俞瑾言则选购了一盒彩色铅笔:"给小森的,英国艺术家手工制作的,能画出更细腻的温度变化。"

最后一晚,他们冒雨去了贝克街221B。福尔摩斯博物馆已经关门,但温翎还是拍下了雨中亮着灯的窗户。回酒店的路上,两人共撑一把伞,俞瑾言的手自然地搭在温翎肩上,为她挡住大部分风雨。

"下周回去就要忙中心开幕的事了,"温翎说,"还有《边界》画册的最终校对。"

"嗯,"俞瑾言应道,然后顿了顿,"我在想...等这些告一段落,我们或许该休个长假。"

温翎抬头看他,雨滴落在他的睫毛上,像细小的钻石:"去哪里?"

"你决定。"他的声音在雨声中格外温柔,"带着你的相机,我带着笔记本,去发现新的边界。"

酒店门前,温翎停下脚步,在雨中拍下最后一张伦敦的照片——路灯下,他们的影子交融在地面的水洼里,模糊而温暖。这座城市给了他们不仅是专业上的认可,还有关于未来的无限可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