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木在桌上渐渐成形,小森也加入进来,小心翼翼地放上一块红色积木。俞瑾言轻声指导着他,两人共同完成了这个简易模型——一栋带着小花园的房子,旁边是更大的活动中心。
"资金从哪里来?"副局长问道,但语气已经不再是纯粹的质疑。
温翎抓住机会,展示出最后一张照片:小森将木雕小鸟放在窗台的多肉植物旁,晨光中,植物、小鸟和男孩的剪影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我们已经获得三家企业的赞助意向,"她说,"他们愿意为这个有温度的项目投资。"
会议室里安静了几秒。王经理脸色阴沉,但没再发言。评委们低声交谈着,不时看向桌上的积木模型和小森专注的侧脸。
最终,副局长清了清嗓子:"鉴于这个案例的特殊性和创新解决方案,我提议暂缓C-07地块的拆除,成立专项小组重新评估。"
表决以四比一通过。散会后,陈奶奶拉着温翎的手不停道谢,泪水在皱纹间蜿蜒。小森虽然依旧沉默,却将那只木雕小鸟放进了俞瑾言的手心,然后又迅速拿回去——这是他表达感谢的方式。
走出规划局大楼时,雨已经停了。阳光穿透云层,照在路边积水上,形成一片片闪烁的光斑。温翎长舒一口气,这才发现自己的后背已经被汗水浸湿。
"你什么时候准备的积木?"她好奇地问俞瑾言。
他微微一笑,从口袋里又掏出几块:"昨晚买的,以防万一。"顿了顿,"那个特殊教育中心的构想,是我采访张教授时他提议的。"
温翎摇摇头,既惊讶又佩服:"你总是比我想的多走一步。"
"不,"俞瑾言认真地看着她,"是你拍的照片先打动了他们。文字只能陈述事实,影像才能直击心灵。"
他们并肩走向地铁站,影子在雨后湿润的地面上拉得很长。温翎突然想起什么,从包里取出相机:"等等,我们还没记录下这个时刻。"
她让俞瑾言站在规划局大楼前,正要按下快门,他却突然伸手将她拉入画面。相机捕捉到了这个瞬间——俞瑾言罕见的笑容,温翎惊讶却开心的表情,以及背景中那栋刚刚获得暂缓拆除命运的灰色建筑。
"发给周扬,"俞瑾言说,"《艺术前沿》的读者会想知道这个故事的下文。"
回工作室的路上,温翎的手机不断收到消息——日报记者要采访,电视台想跟进报道,甚至有两家基金会主动联系愿意提供资金支持。这个偶然开始的《边界》项目,正以他们未曾预料的方式延展开来。
工作室里,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墙面的计划表上。温翎拿起笔,在"听证会"后面画了个勾,然后写下新的一行:"特殊教育中心筹备"。俞瑾言则打开电脑,开始起草给《艺术前沿》的稿件,标题暂定为《在规则与人性之间的第三条路》。
傍晚时分,温翎泡了两杯咖啡,递给俞瑾言一杯。他们站在窗前,看着夕阳将城市的天际线染成金色。不远处,城东那片老城区在暮色中静静伫立,其中一栋小楼今晚依然会亮起温暖的灯光。
"下周我们去拜访张教授吧,"温翎说,"讨论一下特殊教育中心的具体方案。"
俞瑾言点点头,喝了一口咖啡,突然皱眉:"太甜了。"
"我加了糖,"温翎笑道,"庆祝一下今天的胜利。"
他无奈地摇摇头,却还是喝完了整杯。窗外,城市的灯光次第亮起,而他们的工作才刚刚开始——不仅是为一栋老房子和一个特殊家庭,更是为了探索那些处于边界地带的、可能被忽视却无比珍贵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