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证会当天的晨雨来得突然,温翎站在市规划局大楼的阶梯上,护着怀里的照片资料不被雨水打湿。俞瑾言举着伞匆匆赶来,西装革履的样子与平日工作室里的随意判若两人。
"小森他们到了吗?"温翎接过伞柄,指尖沾到了他袖口上的雨滴。
"陈奶奶刚发信息说在路上。"俞瑾言调整了一下领带,眉头微蹙,"不过拆迁公司的代表比我们预想的早到了,正在会议室和副局长谈话。"
温翎顺着他的目光看向三楼窗口,隐约能看到几个人影在走动。雨势渐大,水珠在玻璃上蜿蜒而下,模糊了那些身影的轮廓。
"我们准备的够充分吗?"她轻声问,手指无意识地抚过资料袋里的照片——那是昨天刚冲印出来的《晨光中的坚守》。
俞瑾言没有立即回答,而是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个小巧的录音笔:"昨晚我采访了三位城市规划专家,他们都认为这种特殊案例完全有调整空间。"他顿了顿,"关键在于如何打动那些只看数据和进度表的人。"
大厅里陆续有人进来,温翎认出了日报社的记者和几位关注城市更新的学者。最后到达的是陈奶奶和小森,男孩紧紧攥着奶奶的衣角,另一只手握着俞瑾言送他的木雕小鸟。
"准备好了吗?"温翎蹲下身与小森平视,男孩的目光短暂地与她相遇,又迅速移开,但轻轻点了点头。
会议室里的气氛比想象中紧张。长桌一端坐着五位评审委员,拆迁公司的代表占据了另一端的三个座位。温翎和俞瑾言带着陈奶奶一家坐在侧面,身后是寥寥几位旁听者。
"根据规划文件,C-07地块的清退期限是上周五。"拆迁公司的王经理开门见山,"我们已经给予了足够宽限,不能再影响整体工程进度。"
副局长翻看着文件,眉头紧锁:"陈家的特殊情况,我们确实应该考虑..."
"每户拆迁都有特殊情况。"王经理打断道,"如果都破例,项目还怎么推进?"
温翎感到身旁的陈奶奶身体微微发抖。小森似乎感知到紧张气氛,开始不安地摆弄手中的木雕,发出轻微的敲击声。
俞瑾言轻轻按住温翎的手腕,递给她一个"再等等"的眼神。他站起身,将一份材料递给每位委员:"这是国际城市更新中保护特殊群体的案例汇编,包括柏林、东京和新加坡的成功实践。"
趁着委员们翻阅资料的空档,温翎悄悄取出那组照片,沿着桌面推到副局长面前。最上面一张是小森在晨光中搭建积木城堡的侧影,阳光透过积木的缝隙,在他脸上投下几何形状的光斑。
副局长的目光在照片上停留了片刻,表情微妙地软化下来。
"这个项目建成后将包括一座社区活动中心,"王经理继续施压,"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个别家庭的困难应该克服一下。"
一位女委员突然抬头:"这个'个别家庭'里有个特殊儿童,搬迁对他的影响评估做了吗?"
王经理语塞,随即又强硬起来:"我们按标准补偿方案执行,特殊需求不在责任范围内。"
会议室陷入僵局。小森敲击木雕的声音越来越急促,陈奶奶焦急地安抚孙子,场面眼看就要失控。
这时,俞瑾言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他走到小森身边蹲下,从公文包里拿出几块彩色积木,在会议桌上开始搭建一个简易结构。男孩的注意力立刻被吸引,敲击声停止了。
"这是我们的提案,"俞瑾言一边搭积木一边说,声音平静却有力,"在规划中保留这栋建筑,改造成社区特殊教育中心。陈奶奶可以继续居住,同时为周边有需要的家庭提供服务。"
温翎惊讶地看着他——这个构想他们从未讨论过。但随即她明白了俞瑾言的用意,迅速补充道:"我们联系了师范大学的特殊教育系,他们愿意提供专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