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还是孙媳妇这些干货买卖稳当。
而且这入秋后的山里,跟春夏发的野菜和菌子不一样,种类简直不要太丰富。
“晓得了。”
萧远山点点头,他和小娘子忙着赶回来就为这事。
卖山货是自家的老本行了,萧远山可没准备就丢下这条线了。
倒是小娘子的小店逐渐走上正轨,给萧远山省了不少力,不然再给客商推销时,还得多费口水,要不人家总觉得他这些都是散货不太成气候。
现在他直接打出“山枝”的牌子,别管有没有名气,总归能唬住人了。
“跟村里都说好了吧?”
夜里,白春枝还点着灯在看她的账本了。
他们这个小店,也是应了广播里的那个词——“摸着石头过河”。
借着村里的便利,镇上缺什么就买什么。
虽然一开始乱糟糟的啥都卖,但多琢磨琢磨,生意一直没断过就是好的。
白春枝看着山货这一项,确实如老爷子所说啊,稳当。
并且,从六七月雨季来了,菌子发起来后,更是占了大头。
真是喜人呐!
“嗯,跟支书讲了,他帮忙通知。”
萧远山今天把车留村里,顺便就讲了他收山货的事。
像他们两家动作快割完谷子的,已经有三三两两的上山里采山货了。
萧远山说的跟先前一样,按市场价,新鲜的、晒干的都收,不用自己去卖,省了不少功夫,村里人还挺愿意卖给萧家的。
“新鲜的收回来,我们还可以自己挑一挑,晒干了卖。”
白春枝合上本子,转头来对夫君说道。
这还是她近来跟这些婆婆大娘们打交道,得出的经验了。
卖相好点的,哪怕是贵一点,识货的还是愿意买了,要不那些买东西挑来挑去的,剩下的更不好卖了,不如她自己先分好。
“家里这点儿大才能晒多少啊?”
萧远山也把自己记录草药的本子关上,转头来笑道。
“能晒多少是多少呀!”
白春枝却打定主意,这后面的工序要好好安排一下,就像这草药一样,直接采的和人炮制过的,能一样么?
第二天一早,夫妻俩分头行动。
白春枝整理着小店的存货,萧远山先去联络了几个熟识的客商,问了问最近山货的价格,然后才匆匆赶回村里又给带了几只鸭子和土鸡回来。
这会儿又赶忙给各家送去。
白春枝的老鸭汤是来不及了,但她还是想吃酸的,又捞了点酸菜出来准备做粉丝汤。
“春枝?”
没关严实的大门被推开。
“在家呢!”
白春枝刚把泡菜捞出来,就听见有人喊她了,端着碗出来一看,是姜淑云。
“淑云?”
“诶,老爷子说你在,让我直接进来问你。”
白春枝招呼着人进来坐,姜淑云这才说明了来意。
原是,这片的邻里都知道萧家是猎户出身,偶尔会卖点山上好东西,加上小店里卖的那些干货都挺好的,先前她两个妈妈过来见了都说是他们那边比较难得的,所以,她想问问。
“你们还做之前端午那种礼盒不?里面就放些本地的菌菇?或者比较补的东西?”
“这,做肯定是能做。”
白春枝惊得碗都忘了放了,下意识地就回道。
这种,还能做礼盒,她是真没想过啊!
之前端午那么红火的生意,傻子都想把礼盒生意继续下了,但这镇上的消费,要让人不年不节花那么多钱送礼,不现实。
他们中间也就卖了几个,还是萧远山帮客商买的隔壁酱园的豆瓣酱,再装了点其他东西包好了送人,但这种组合,也不是每个地方都吃辣了,得碰运气。
姜淑云说的菌子这些,白春枝没往那儿上面想,是因为干货的价格不高,一抓一大把的东西,还拿给篮子装起不是搞笑么?
再有就是补的,都知道人参是好东西,但哪儿又有那么好挖的,做成礼盒更不可能,有市无价啊!
白春枝想着,自己答应了姜淑云也不坑她,放下碗,坐下来先跟她说清楚了。
“干货些都便宜,你要装就选一下看喜欢吃什么,过段时间松茸也出来,这东西一股子泥腥味儿,不过好在个儿大,放框里好看。”
“好,你帮我推荐几种,我们也是准备回去看看亲戚,主要是送他老师的。”
“然后,比较补的东西,我们尽量找,前段时间在山上挖到有天麻,这个现在行情还可以,放礼盒要好看些。”
连着两个“好看”,意思可不一样,白春枝希望她是给姜淑云说明白了。
最后,两人约了个时间,准备好了先看看效果。
实在不行,就还是放豆瓣酱吧,好歹也是特产了。
临走,白春枝想起姜淑云也定了一只鸭子,又送了她一碗酸萝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