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礼经》规范人伦秩序,因此擅长指导行为;《尚书》记载先王政事,因此擅长治理国家;《诗经》描绘山川草木鸟兽雌雄,因此擅长教化风俗;
《乐经》培育和谐心境,因此擅长调和情感;《春秋》明辨是非曲直,因此擅长治理人心。所以说:礼法约束行为,音乐陶冶性情,政书指导治国,诗歌传达情志,易理阐释变化,春秋彰显道义。若要拨乱反正,没有比《春秋》更切近的经典。
《春秋》虽仅数万字,要旨却有数千条,世间万物的兴衰聚散都蕴含其中。春秋时期记载的弑君事件有三十六起,灭亡的国家达五十二个,诸侯失位逃亡者更是不计其数。究其根源,都在于丧失了根本道义。正如《易经》所言'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也如古语所说'臣弑君、子弑父,绝非一朝一夕之故,而是长期渐变的结果'。因此,治国者不可不读《春秋》——否则前面有谗臣而不察觉,后面有奸贼却不知晓;为臣者不可不读《春秋》——否则处理常规事务不知变通,遭遇突发事件不懂权宜;作为君主或父亲若不通晓《春秋》大义,必将背负首恶之名;作为臣子或子女若不通晓《春秋》大义,必会陷入篡逆弑杀的罪名。
这些人本意或许良善,却因不明大义而遭受谴责却无法辩驳。若不通晓礼义真谛,就会导致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君失君道则臣民犯上,臣失臣道则遭诛杀,父失父道则昏庸无德,子失子道则大逆不孝。这四类行为,是天下最大的罪过。若将这等大罪加于其身,他们也只能承受而无法推脱。所以说《春秋》是礼义的根本准则。礼制防范于未然之前,法律惩治于既成之后;法律的作用显而易见,而礼制的防范之功却往往被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