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壶遂(上大夫)问道:"昔日孔子为何要著作《春秋》呢?"
司马迁回答道:"我曾听董仲舒先生说过:'周朝礼制衰败时,孔子担任鲁国司法官(司寇),诸侯忌惮他,权贵排挤他。孔子自知主张不被采纳,理想难以实现,便通过评判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历史事件(指《春秋》记载的鲁隐公元年至哀公十四年),为天下确立准则——贬斥僭越的天子,斥退作乱的诸侯,声讨专权的大夫,以此阐明真正的王道。'
孔子曾说:'与其空谈道理,不如将是非善恶融入具体史实中更为深刻鲜明。'
《春秋》这部经典,上溯阐明三皇五帝的治国之道,下至辨明人间伦理纲常,消除疑惑,明断是非,决断迟疑,褒扬善行,贬斥恶举,尊崇贤能,鄙视小人,保存濒危的邦国,延续断绝的世系,修补政治弊端,复兴废弃的礼制,堪称王道的最高典范。
《易经》阐述天地阴阳四季五行的规律,因此擅长揭示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