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名家热衷于纠缠名相概念的辨析,使人陷入逻辑迷宫而背离真实,因此批评其"苛察细节却丧失本质"。但他们强调的"循名责实、验证事理"的思维方法,仍是值得重视的治国之术。
道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主张看似简单却内涵深邃。其学说以虚无为根本,以顺应自然为法则。没有固定模式,不设僵硬框架,因而能洞察万物本质。既不超前冒进,也不滞后保守,故而能主宰万物变化。看似没有法度,实则因时制宜;看似缺乏标准,实则与物相合。所以说:"圣人不会固守旧制,而是把握时势变化。虚空是道的常态,因循是治国的纲领。"当群臣各司其职时,君主只需考察其言行是否相符:言行一致者予以重用,名不副实者弃之不用。如此奸邪不生,贤愚自现,黑白分明。只要遵循这个原则,治国自然成就大业。这才是契合大道的境界——混沌无形,光照天下却又归于质朴。
人的生命依托于精神与形体的统一。精神过度消耗就会枯竭,身体过度劳累就会衰败,形神分离就意味着死亡。死者不可复生,离散不可重聚,因此圣人珍视形神调和。由此看来,精神是生命的根本,形体是生命的载体。不先安定自己的形神,却空谈"我有治国良方",这怎么可能实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