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阴阳家将四季轮转、八方方位、十二星次、二十四节气都附会上吉凶禁忌,宣称顺应这些规律就能昌盛,违背者即使不死也会败亡——这种说法未必全然正确,因此批评他们"使人行事拘谨多畏"。不过他们强调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确实是自然运行的根本规律,违背这些时序就无法建立社会秩序,所以说"四季运行的纲常不可废弃"。
儒家以《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为准则。但这些经典及其注释浩如烟海,几代人都难以通晓其学问,毕生精力也难穷尽其中礼仪,因此评价其"广博而难抓要领,费力却收效甚微"。不过他们确立的君臣父子之礼、夫妇长幼之别的伦理体系,却是任何学派都无法取代的社会基石。
墨家推崇尧舜之道,这样描述圣王生活:"殿堂不过三尺高,土阶仅有三层,茅草屋顶不加修剪,木椽子不经雕琢。用陶碗吃饭,喝野菜汤,夏天穿葛布衣,冬天披鹿皮裘。"他们主张丧葬用三寸薄棺,哭丧不可过度哀痛,要求全民遵循这种简朴丧礼。若真如此推行,尊卑差异就会消失。但时代变迁事务不同,所以批评其"节俭主张难以普遍实行"。不过他们"加强生产、节制用度"的理念,确实是实现百姓丰衣足食的根本途径,这是墨家的精华所在。
法家不分亲疏贵贱,一切以法律为准绳,这固然能暂时强化统治,却斩断了人伦温情,因此评价其"严酷而缺乏仁爱"。不过他们确立的"君主至尊、臣属卑下,职权界限不容僭越"的原则,仍是维护统治的必要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