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书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选书中文 > 史记节选 > 第95章 太史公自序1

第95章 太史公自序1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司马喜之子司马谈,就是著名的太史公(司马迁之父)。

太史公司马谈曾向天文学家唐都学习天文,向易学大师杨何学习《周易》,向黄子(黄生)研习道家理论。他在汉武帝建元至元封年间(公元前140-前105年)担任史官,痛心当时学者固守师说而不明真义,于是撰写了剖析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大学派核心思想的《论六家要旨》,文中指出:

《周易·系辞传》说:"天下学问虽殊途同归,人们思考的角度各有不同,但最终都会通向同一个真理。"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这六大流派,本质上都是为治理天下而提出的学说,只是各家阐述的路径不同,有的切中要害,有的则失之偏颇。让我试着分析各家的特点:

阴阳家推崇祥瑞灾异之说,制定了大量禁忌条例,使人行事拘谨多有畏惧;但他们总结的四季运行规律和自然时序,是值得遵循的。

儒家学说广博却难抓要领,虽勤勉研习却收效甚微,因此其主张难以完全践行;但他们确立的君臣父子礼仪制度,规范夫妇长幼伦常的准则,是永恒不变的社会根基。

墨家提倡节俭却难以普遍实行,其主张无法全面推行;但他们强调发展生产、节制用度的理念,仍是治国的根本原则。

法家严刑峻法而缺乏仁爱;但他们明确君臣尊卑的等级秩序,是维护统治的必要手段。

名家教人苛察名分却容易背离真实;但他们强调名实相符的逻辑思辨,是值得注意的思维方式。

道家则能使人精神专一,行动暗合自然法则,以包容的态度滋养万物。其学说博采众长:遵循阴阳家的时序规律,吸收儒墨两家的精华,提炼名法两派的要领。它主张顺应时代变迁,根据事物变化调整治国方略,既能建立社会规范,又能灵活应对现实问题。道家学说简明易行,看似举措不多却能取得显著成效。

相比之下,儒家却主张君主应当成为天下表率,要求君主率先垂范而臣子被动响应。这样君主操劳而臣下清闲,实非治国良方。按照大道(道家)的要义,应当去除刚强贪欲、摒弃智巧机心,放下繁琐礼法而顺应自然规律。人的精神过度使用就会衰竭,身体过度劳累就会衰败。身心长期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却想要与天地同寿,这实在是闻所未闻的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