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2年的账本显示他独创的“三色墨水记账法”:黑色记录常规开销,红色标注可疑支出,绿色则用于秘密行动经费一一这种分类后来成为英国情报部门的财务模板。】
【博林家族的复辟显得最为耀眼。安妮·博林的表侄女凯瑟琳·诺利斯出任衣橱女官,掌管价值连城的礼服;其远亲亨利·凯里则受封宫务大臣,直接控制宫廷娱乐与戏剧审查。】
【据法国大使记载,在1564年的一场假面舞会上,这些博林家族的成员们佩戴着银质弯尾花胸针(安妮·博林的个人徽记),这让在场的天主教贵族面色铁青。】
【虽然安妮·博林在伊丽莎白三岁是就死了,但伊丽莎白仍就对母亲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伊丽莎白在加冕礼上特意选用了紫色天鹅绒长袍,这与母亲安妮·博林加冕时的礼服一样,后来在重修赫弗城堡时,她特意命人在安妮旧居墙壁暗格内放置新教祷文。】
【她对母亲深厚的感情也延续到了博林家,除了对博林家的血亲给予大肆封赏之外,她在每周三举办“博林茶会”,只邀请与安妮有血缘关系的贵族参加。】
察觉到周围贵族们羡慕的眼光,托马斯·博林满面红光,心中欣喜若狂。他感到博林家族的春天即将到来——国王已注定无法再诞下男嗣,玛丽公主又因丢失加来而声望受损,唯有伊丽莎白公主有望继承王位,而凭借伊丽莎白公主对安妮的深厚情谊,他们博林家必然扶摇直上。
亨利八世看着得意洋洋的托马斯博林,冷笑一声,他可太了解托马斯·博林的盘算了。虽然他已经把玛丽从继承人名单上划掉,决心让伊丽莎白登基,但他绝不可能让博林家族摄政,毕竟西摩兄弟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只是他去世时伊丽莎白尚未成年,而未成年的君主往往会受到诸多掣肘。
“或许该考虑玛丽,让玛丽摄政,他这个女儿还是有点能力的。”这个念头刚浮现,就立即被他掐灭。想到长女那些狂热的天主教教徒做派和那固执的天主教信仰,还有那些把他气的跳脚的骚操作,亨利八世的胃部泛起了熟悉的绞痛。
他忍不住狠狠地咒骂阿拉贡的凯瑟琳,看看她把他好好的女儿教成什么样了。他还是好好保养自己吧,起码让自己活到伊丽莎白成年。
【伊丽莎白一世登基之际,继承的是前面几任君主留下的满目疮痍的王国。那时的英格兰,国力衰微,社会动荡,犹如一艘在风雨中飘摇的破船,稍有不慎便可能坠入深渊,万劫不复。】
【正如一位书记员所说:“女王贫穷;国家疲软;贵族穷困腐败;善战将士难寻;人民毫无秩序;正义未得伸张;物价高涨;过度注重口腹之欲和穿着打扮;国人分裂;同法国交战;法国国王骑跨于国土之上,一足踏着加来,一足踏着苏格兰;有长期交恶的敌人,无忠贞不渝的朋友。”】
【鉴于当时的严峻形势,伊丽莎白身边的大臣们敦促她在宗教政策和外交事务上保持高度警惕。】
【塞西尔曾有一句格言,大意是“一年的和平对王国的贡献远胜于十年的战争”。伊丽莎白深谙此理,她清楚地意识到,国库已然空虚,国家无力承担战争的巨大开销。】
【因此,她不得不接受失去加来的现实,并与法国达成和平协议。同时,与苏格兰达成某些协议以确保北方边境的安全,也被视为明智之举。毕竟,据传英格兰没有一面城墙能够抵挡住猛烈的炮火攻击。】
“什么?英格兰怎会衰败至此?”一位贵族忍不住惊呼,周围的贵族们也纷纷低声议论,脸上写满了震惊与不安。
亨利八世紧握拳头,心中充满了愤恨,加来还是没有收回来,英格兰也败落了。
他暗自思忖,这一切必定是玛丽和爱德华的过错。若不是他们,英格兰怎会沦落到如此境地?他英明一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儿女?
【除此之外,宗教问题也无疑是一个大问题,早在1558年冬,伊丽莎白尚未登基时,一份名为《转换信仰之策》的文件便已悄然拟就。其作者很可能是威廉·塞西尔,他本人坚定支持归正宗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