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份文件中,他极力主张全面恢复爱德华六世统治时期的“真信仰”,即便这一“转换”过程充满重重危机。教宗可能会对女王施以绝罚,法国除了以讨伐敌人的名义外,还可能以讨伐异端为由对英格兰开战。】
【苏格兰的天主教势力也可能被煽动,与英格兰为敌。内忧之险不亚于外患,主教和许多法官势必反对这一变革,大部分民众也可能因此不满,甚至揭竿而起。】
【然而,塞西尔坚信,神的事业必须贯彻到底。唯有如此,伊丽莎白和她的国家才能最终享有安稳与荣光。到了年末,政府秉承这一精神,宣布连祷文和主祷文都必须用英文背诵。】
【而实际上这一“改变”很快被证明很难实施。议会在伊丽莎白登基后十一天召开会议时,王室成员的队伍进入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按照惯例参加议会前的弥撒,女王就见到一队僧侣手持蜡烛。“把这些火把拿开,”她斥责道:“我们看得见。”】
【其实伊丽莎白本人对神学的细节并无太多兴趣。尽管她曾自称自幼研习神学,但她认为宗教之间的纷争无异于“用沙织成绳索或用海底淤泥垒成通往月亮的天桥”。她对法国大使说道:“耶稣基督只有一个,其他争论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她的宗教立场颇为模糊:她既喜爱新教圣歌的优美旋律,也欣赏罗马天主教圣餐礼的繁复仪式。她自称是新教徒,却在皇家小圣堂中保留了一个小苦像,这一举动被许多激进的新教徒视为拜偶像的行为。此外,她对已婚牧师抱有强烈的反感。】
【1559年初,一系列法令接连发布:爱德华六世时期的宗教法律恢复施行,礼拜仪式重新使用英语;玛丽时期被主教吞并的土地通过私人法案归还给教外人员。】
【爱德华时期的第二版《公祷书》再次成为公众宗教仪式的规范,但删除了对教宗的激烈指责,并默认了圣餐礼中耶稣真实降临的说法。牧师着装和站位可沿袭旧制。伊丽莎白自认作为英格兰教会的“至高统领”足矣,她拒绝了“至高领袖”称号,认为基督才是真正的领袖。】
【伊丽莎白的这一系列行为在后来被称为《伊丽莎白的宗教和解》,意在寻求一条折中的道路。然而,这些举措并未获得广泛支持。上议院中信仰天主教的主教们强烈反对,导致支持《公祷书》的统一礼仪法仅以三票的微弱优势通过。在威斯敏斯特大厅举行的天主教与新教辩论也未能达成任何实质性结论,宗教改革依旧阻力重重。】
【伊丽莎白女王致力于平息各种形式的争论,她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共识,使改革派和正统派能够和谐共处,以保持英格兰的稳定。然而,她的和解政策——如果确实可以称之为和解的话——却并未让双方都感到满意。】
【天主教徒们因为玛丽一世时期的政策被推翻而深感悲痛,而改革派则认为英格兰教会仍然过于亲近教宗。一位新教徒甚至猛烈抨击《公祷书》,称其“极不完善,内容不过是从教宗的垃圾堆——那令人厌恶的弥撒书中拼凑而来的”。】
【伊丽莎白的宗教政策实质上是一种妥协与和解的混合体。教会的体制基本保持不变,而宗教仪式则融合了古代传统、中世纪习俗、路德宗和加尔文主义的元素。从讲道的内容来看,它倾向于新教,但从对仪式的重视程度来看,又保留了浓厚的天主教色彩。】
【可以说,当时英格兰的宗教是所有归正宗信仰中改革最不彻底的一个,缺乏一套统一的神学理论。这种骑墙式的新宗教旨在尽可能广泛地吸纳信徒,保持社会的稳定。因此,伊丽莎白始终对宗教问题保持高度警惕,以确保其政策能够平衡各方利益。】
【在其统治末期,哲学家、政治家弗朗西斯·培根说女王并不想要窥探每个人的灵魂。她只想要英格兰教会做到表面上的统一,从而维持秩序。她要求所有英格兰人每逢周末和宗教节日都必须去所属堂区的教堂礼拜,但是如果不去的话,也不会有危及生命的惩罚,只罚款一先令,这是工匠的半日工钱。对比前面几任国王,她无疑是十分宽厚仁慈的。】
【虽然她所建立的教派是个“四不像”,但是这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这一宗教政策一直被延续下去并被不断完善为历任国王女王所沿用。根据女王顾问官的说法,她“将宗教改革置于磐石之上,使其坚实稳固”。】
【这种和解的办法其实非常符合英格兰人的做事风格,重实用,轻思辨,将平常被认为无法调和的东西整合到一起,在妥协和容忍之外,还加上了一定程度的模棱两可。正是这种不清不楚使其得以存续。】
【在当时的伦敦,改革派牧师在讲道中宣扬得救预定论和因信称义,而在约克郡,信徒们依然手持念珠祈祷,延续着天主教的传统。“天主教和路德宗之间的区别,”女王对西班牙大使表示,“实质上从未如人们想象的那般重要。”】
【她的目标是通过调和两派分歧来维持社会秩序,促进臣民的团结。这种谨慎的态度不仅源于宗教上的考量,更有政治上的深意。她既不愿失去信奉路德宗的德国诸侯的支持,也不想与欧洲的天主教君主们交恶。】
“这算什么教派?这简直是对主的不敬!”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大臣终于忍不住喊了出来。他原本还在庆幸伊丽莎白公主对待不同宗教的宽容态度,至少让他们这些天主教徒得以保全性命。
然而,当他看到女王试图将各种教派的教义和仪式杂糅在一起时,内心的不安和愤怒再也无法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