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书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选书中文 > 辋川风月鉴 > 第13章 第十三章 骊山皇陵怀古今

第13章 第十三章 骊山皇陵怀古今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王维抬头凝望着东方泛起的鱼肚白,终于明白为何昨夜地宫裂缝里,那些萤火似的磷光会组成《过始皇墓》的句子——原来有些诗早就在山河间写成,等着少年人经过时一一拾取。

次日,兄弟三人再次结伴去地宫探险,地宫第三重石门轰然开启时,裴迪的火把突然爆出青焰。无数玉蝉从陶瓮中振翅飞出,翼膜上的金粉簌簌落在孟浩然散开的发髻间。王维的指尖触到冰凉石壁,发现那些看似天然的纹路,竟是用篆书阴刻的《黄鸟》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的字样被地衣啃噬得支离破碎。

在殉葬坑边缘,他们找到半卷残破的竹简。裴迪就着摇曳的火光辨认:"...敛天下铜兵铸金人十二..."话音未落,远处传来青铜器皿倾倒的轰鸣。孟浩然醉眼朦胧地指着黑暗深处:"听!这是始皇帝在摔他的玉卮呢!"

入夜,三人爬出地宫,并排坐山顶仰望星空。银河正横贯始皇陵封土堆顶,裴迪忽然指着东南方:"看呐!"但见七颗流星排成剑形,倏然没入骊山温泉蒸腾的白雾里。

孟浩然闷了一口酒,大笑:"两位贤弟,快瞧,这不正是'星辰七曜隔'么!"惊起松林间栖息的寒鸦,黑羽纷纷扬扬落在王维未干的诗稿上。

当第一缕晨光照亮"寂寥苍松荫"的"荫"字时,守陵人的梆子声从五里外传来。裴迪解下玉笛吹起即兴的曲调,笛声惊醒了石缝里沉睡的蓝尾蝶。王维望着墨迹渐干的诗卷,突然懂得为何昨夜地宫里的玉蝉要指引他们看那些殉葬的陶俑——原来每首好诗都需用千年光阴来酝酿,正如骊山温泉水要流经九重岩层才能澄澈。

五更霜重时,裴迪的白衣已沾满夜露。他指着潼关方向渐亮的霞光:"我要去云梦泽寻屈子钓台。"孟浩然晃着空酒葫芦大笑:"某家老母五十寿辰快到了,某该回鹿门山补种菊花了。"王维将诗卷收入青玉匣,忽然瞥见裴迪腰间多出枚青铜蝉形佩——正是地宫里玉蝉群掠过时,某只落在他衣襟上的。

骊山晨雾中,三匹马各奔东西。王维勒马回望,见裴迪的身影化作天边一粒雪,孟浩然的笑声散入渭水秋风。他摸出昨夜在殉葬坑拾得的半片玉璜,对着朝阳细看——玉纹里竟藏着微雕的《蒹葭》诗句,字痕里还沾着两千年前的河畔朝露。

王维站在秦皇墓前,静静地矗立着。在历史浩渺的星河中,秦始皇宛如一颗耀眼却又复杂的星辰,其光芒与阴影交织,勾勒出一段波澜壮阔、发人深省的岁月。

当战国纷争的烽火将华夏大地灼烧得千疮百孔,诸侯割据、战乱频仍,百姓在血雨腥风中苦苦挣扎。此时,秦始皇如同一柄出鞘的利剑,以锐不可当之势,横扫六合,完成了天下一统的宏伟大业。他以非凡的胆识与卓越的谋略,终结了数百年的分裂割据,让华夏民族首次在政治上实现了大一统。

统一之后,秦始皇推行郡县制,这一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举措,打破了分封制下诸侯林立、各自为政的局面,使中央集权得以强化,国家的治理更加高效有序。统一文字,让华夏大地的文化交流不再受地域与语言的阻隔,知识的火种得以在更广阔的天地间传播;统一度量衡,促进了商业的繁荣,货畅其流,市场日益活跃。这些举措,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这片古老的土地,让文明的车轮滚滚向前。

然而,历史的车轮在前进的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秦始皇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与宏大的政治抱负,大兴土木。阿房宫的雕梁画栋,骊山陵的宏伟壮观,在彰显着皇权至上的同时,也耗费了无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百姓们在繁重的劳役下苦不堪言,生活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更为严重的是,他施行严刑峻法,以严苛的法律条文来维护统治。法律如同一把冰冷的利刃,悬在百姓的头顶,让人们在恐惧中战战兢兢地生活。而焚书坑儒的暴行,更是让文化的天空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霾。无数珍贵的典籍在烈火中化为灰烬,众多博学多才的儒生惨遭杀害,思想的火花在暴政的淫威下渐渐熄灭。

秦始皇的一生,功过交织,犹如一幅色彩斑斓却又充满矛盾的画卷。他的功绩,如同一座巍峨的高山,让后人敬仰;他的过失,如同一道深深的沟壑,让后人警醒。历史是一面镜子,它既映照出秦始皇的辉煌与荣耀,也折射出他的残暴与荒唐。

秦始皇虽已远去,但他的故事却如同一首激昂与深沉的交响乐,在历史的长河中久久回荡。远去的秦皇和他的大秦王朝早已化身泥土,他的功过自有后世分说,可自己身处的大唐,有将迎来怎样的走向呢?而自己的一生,又将是怎样的起伏跌宕呢?王维望着苍茫的大地,陷入了久久的沉思。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