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书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选书中文 > 前路漫漫,心路茫茫 > 第25章 二十五

第25章 二十五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从广州回来后,周亚平一直在琢磨新款电话机开发之事。他安排采购部门的人员到处寻访生产电话机机壳的企业,查询造型新颖、美观的电话机外壳。但效果不大,当时开制一套新的电话机外壳模具需要20—30 万元人民币,一般厂家不敢轻易冒险。故他们卖的大多是老旧过时的款式。

周亚平记得有一次聚餐时,一位朋友曾经说过,他到过日本,见过日本的电话机,有的样式特别漂亮。他建议周亚平,派人到日本走一趟,购回一些好看的样机,参考这些样机,重新设计、开模。

当时,周亚平还认为这位朋友的思想太超前,再加上当时根本拿不出几十万元的开模费用,便把这位朋友的话当成耳边风。现在仔细回味这些说法,觉得真的很有见识。于是,他如同着魔一般,为获得国外新型电话机样机到处咨询。

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四处打探,终于传来一个好消息,有一家注塑厂从国外购回一台最新款的电话机,正在寻找合作伙伴。

周亚平闻讯立即赶往这家企业。

“创兴注塑厂”在城市的另外一个区,离“登云”公司有一个多小时的汽车里程。老板叫余建军,是本地人。由于公司的生意不温不火,也在动心思开发新摸具,发展新业务,于是托国外的亲戚购买了刚上市的电话机产品寄回中国。但他一时也拿不定主意,不知道国内的用户喜不喜欢这种款式,究竟能不能按这个款式修改开模。

看到周亚平专程来厂洽谈,余老板非常高兴,立即拿出从国外购回的这台电话机让周亚平过目。

周亚平一眼看到摆在桌面的电话机样机,马上有惊艳的感觉。仔细察看后,更加坚信,如果按此外观略加修改,重新设计开模,再用注塑出来的机壳开发新款话机,必将又是爆款。

“余经理,”因为看到余建军的名片上的职务一栏注明是“经理”,周亚平没有像往常一样,提高一级称呼“余总”,而是老老实实按其职位称呼,“这款话机造型是最时尚的流线型,据我所知,国内还没有类似的款式,我看只要稍微做点细节的修改,避免人家告我们外观侵权,就可以开模。这样吧,模具费两家各出一半,这副模单独核算,利润平分。但有一点,这副模注塑的产品,未经我们同意,不能卖给任何其他人。”

余建军是憨厚本分之人,此时更是十分随和:“没问题!周总,都听你的。另外,不用叫我经理,叫我阿余就可以了,他们都是这样叫的。”

两家正式签订了合作开模的“协议书”,制造新模具的计划进入实施阶段。

由于“创兴”厂模具车间没日没夜地赶工,不到一个月,新模具试模,再经过半个月的修模整治,终于可以正式注塑生产。

在开模的同时,“登云”厂已经按照图纸设计电路板,等PCB样板一交货,就装配元器件。因此,新机壳甫一出场,电路板立即装上,一台新款的电话机马上呈现在大家面前。周亚平像捧着新生儿一样捧着这台话机,喜悦之情油然而生,他把这台话机递给工程部经理欧阳剑三:“欧工,你们为公司立了大功,感谢你们!估计这台机的销售业绩不会亚于‘大屏机’。”

欧阳谦逊地说:“周总,这是我们份内的事,主要是这款机壳选择得好,美观、时尚,讨人喜欢。”

新开发的这款电话机,确实十分亮眼,侯熙敏和朱庆桂见到时,满眼都在放光。

“我们全包了!”朱庆桂忙不迭地表明态度,“条件和‘大屏机’一样,不能卖给别人。”

“对,对!”侯熙敏附和。

这之前,周亚平他们就商议过,认为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筐子里,这款话机必须开放给所有客户,以避免垄断带来的制约。

“实在对不起!”周亚平对二人说,“这款机在开发阶段就陆续被一些客户看到,也有客户要全包,我们没有答应。因此也不能包给你们。只能是大家共享了。”

侯熙敏抱怨了:“周总,这就不够意思,我们两家这么好的关系,开发新机还对我们保密,别人都知道,就瞒着我们。”

“不是这样,侯总,”周亚平解释,“我可以发誓,我们公司在开发新产品阶段,没有主动向任何客户透漏过消息。那些找我们的客户,都是帮我们开模的工厂原来的客户或熟人,他们是从模具厂得知的信息,才找上门来的。”

朱庆桂抚摸着这台样机,爱不释手,提高音调说:“不管怎样,这台机的产品,我们‘大漠’也要拿大头。就这样说好了,你们可以给别人一点,但每天必须把大货留给我们。”

周亚平无奈地说:“到时再说吧。陈经理,记着这件事,到时候合理分配,尽量多给‘大漠’公司一些。”

“行!照顾老朋友,这是应该的。”陈佑福说。

有了这两款内销机的畅销,“登云”公司的效益越来越好。说也奇怪,这段时间,加工订单也逐渐增多。除了股东邓老板的加工单,其他客户委托加工的订单也多了起来,而且加工费与邓老板的相比,接近翻倍。加之“登字集团”因降低成本的缘故,已经搬到东莞,来往颇费周折,“登云”公司已经逐步放弃了邓老板的出口电话机加工业务。

有了比较大的资金实力,周亚平开始考虑公司下一步的发展。按照特区办企业的寻常路径,一般只要租个厂房,添置一点设备,招聘一些员工,就成了一家生产型企业。但在周亚平的心目中,这种四处飘荡的工厂就好像没家的孩子。周亚平认为,只有购置自己的厂房,才能给工厂安一个“家”,才能长治久安。由此,周亚平正在酝酿购买厂房的计划。

总务部按照周总吩咐,从各处找来一些厂房出售的资料,送到周亚平办公室,周亚平正认真观看这些资料。

“周总,香港张先生来了。” 肖晓领着一位客人走进办公室。从“登字集团”到“鸿信”厂,又到“登云”公司,肖晓跟着周亚平一直转战各个企业,目前是“登云”公司的生产部经理。

“张先生,你那批货可能要到下星期三才能全部完工,对不起,这段时间太忙,耽误了两天。”周亚平一边和客人握手,一边说。

“我知道,没关系,我这次来是有个新订单,来与你们商量。”

“哦,又有新订单?”

张先生从口袋里掏出一份打印的文件,说:“就是上次请你们工程部开发的J65型电话机,一个欧洲客户下了10万部订单,两个月必须完成。”

“J65型?”周亚平问。

肖晓回答:“周总,你忘记了,就是欧阳设计的那款面包机。我看过结构,不难生产,只是客户对有的指标要求很严,甚至可以说是很苛刻,生产线测试方面需花点功夫。”

张先生微微一笑:“周总呀,我找你们就是因为你们对质量把控很严格。但我給的价格也很好啊。”

“是的,非常感谢张先生的信任与支持。没问题,把订单下过来吧,我们一定按时完成。”周亚平表态。

“好,我让公司马上把加工协议书传真过来,等会我们就签约,”张先生站起来,“现在我要到工程部去一趟,产品技术上的一些问题还得与欧工商议商议。”

据说张先生原来也是搞技术出身,在“登云”公司,他与工程部经理欧阳剑三很谈得来,还经常单独请欧工去喝早茶。

签好协议,送张先生离开后,已是下午3点多钟。

周亚平从总务部送来的一叠待出售的厂房资料中选中几张,叫了司机小白,准备开车去这几处实地考察。

小车刚启动,工程部副经理常和平找来了:“周总,赖工打电话来,他已离开‘登字集团’,自己成立了一家电话机企业,叫‘曙光电子有限公司’,今晚6点,在‘鸿宾楼’宴请各位同仁和老朋友,请您一定要出席。”

常和平所说的赖工就是赖炅明,自己创业前,先是“登字集团”的协理,后来是研究所的所长。常和平原来是赖炅明手下的一名工程师。

“哦,赖工也开始自己干了,不错,不错。我们还得给他新厂送个花篮,”周亚平走下车,“常工,你回应赖工,我一定准时到。另外,告诉总务部,购买一个大花篮,以公司的名义送到‘曙光’厂去。”

安排完毕,周亚平才与司机开车离开公司。

两人急急忙忙驱车察看了两处待售的厂房,周亚平都不太满意,鉴于将近晚餐时间,只好打道回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