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的,是主子没出口的差。
只一句,便好似把姜明月缺失的母爱绵延了出来,那些零七八碎的坏情绪,因这一句顷刻消弭。
将手从对方掌心抽出,胡乱的抹了一把残留在面颊的泪痕,姜明月抬眼注视着少年那张轩昂雅正的脸,“繁小阿兄……”
她唤他,微颤的声弦里有试探,有不安,就像被困湖心的人终于等到路过的船只,却不确定船的主人肯不肯渡自己。
“繁小阿兄亦是明月小姐的奴,奴但凭小姐驱策。”
被困湖心的人还没伸手招揽,船的主人却主动停泊到了她跟前儿。
拢紧身上那件并不昂贵却格外温暖的夹棉外袍,姜明月轻声央求,“帮我往禁中递个信儿,就说……就说明月自请为天家奴,替贵主儿案旁添香。”
在光亮映照不到的影下经营这许多年,找个能出入禁中的人,迂回着往御前递个信,这对于繁缕来说不是什么难事,只是繁缕并不觉得宫中的年岁会比姜氏府宅好打发,新帝剑戟森森阴鸷无常,就连宦海里沉浮了十数年的姜恰海也不好相与,更遑论一个方从边陲之地归家的小姑娘。
繁缕思来想去,总觉不妥,正当他准备开口同面前人分析禁中弊害以绝对方想法时,面前人忽而攀住她小臂,噙着浓浓的鼻音哀哀乞,“帮帮我……就帮帮我吧,小阿兄……”
左耳涌进一句帮帮我,右耳涌进一句小阿兄,繁缕明明是想以弊害动摇对方的念头,却不晓怎么的,一张嘴竟嘟哝出个“好”字。
待他反应过来自己答了个什么,已不知如何做更改。
繁小阿兄的速度很快,只半日的功夫,便替她将话带入了禁中。
御前侍奉的大监携少帝口谕来姜府接人时,只差不到两三个时辰,就够两天两夜整了。
两天两夜整,是她被柳茹昭和姜氏祖宗关在一起的时长。
锁链撤去,朱红色的镂空雕花木门自外推开,背靠香案瘫坐在地上的姜明月抬睑向外望去,外间,风停了,菱花片也停了,只余足背那么深的积雪还未消融。
姜明月身后,是不计其数块姜氏死人的牌位,而姜明月身前层层积雪之上,跪满了恭听少帝口谕的姜氏活人。
挤在姜氏死人活人之间喘息的日子,实在不快活的很,因而当那镂空雕花木门打开,身着一袭宦服的侍人缓步上前来请她动身时,她几乎连片刻的犹豫都不曾有,便撑着蒲团垫起身往外走。
两日不进水米,对于饥肠辘辘惯了的她来说,没什么打紧的,只是寒冬腊月的天在深井里过那么一遭,再接着被关这些时日,铁打的身子也不可能一点损耗也没有。
撑着蒲团垫起身将往外迈开步,一阵眩晕感顷刻袭来,就在她身形摇摇欲坠之时,一只初显老态的手从旁伸出,稳稳垫在她臂下。
借着这只手的力量控制住身形,姜明月侧头望去,一身宦服的寺人微呵着腰,拘一抹和煦笑意柔声说:“雪厚道滑不好走,咱家扶着姑娘上马车。”
少帝口谕,无人敢阻,亦或……无人想阻。
姜明月一一行过默不作声的姜氏众人,坐进入宫的马车,轿缘坠着的厚厚帷幕将放未放之际,她突然想起什么,赶忙伸手捞住就要遮住视线的帷幕,倾身看向雪地里跪在满头珠翠的柳茹昭身后的人,那是……
建兴十一年,父亲纳的妾。
决定不做姜明夜的妹妹了,这姜氏阖府上下再没有姜明月留恋的人,她唯一放不下的,是姨娘吴氏的那张脸。
只是姨娘吴氏将头磕在地上,那张脸贴着积雪,她怎么看也看不见。
遗憾的轻叹一口气,她将倾出轿缘的身子缩回轿中,捞住帷幕的指尖,不舍的松开。
鞭声划破天地寂静,枣红马拖动轿厢,在车轱辘碾压雪层的咯吱声中,她一点一点远离了足走八千里才好不容易见到的兄长。
擎忽开忽合的帷幕缝隙处瞥见威武堂皇的宫门,姜明月没来由想起永安第一年,那一年,小乞儿也使过人到边疆接她。
她曾以为,她这样在红尘里摸爬滚打俗气至极的升斗小民,此一生也不会入宫,谁料,命运终还是意外的将她带到了这儿。
枣红马在彩画红墙下停蹄,寺人引领着她从侧门步入禁中,在时而宽阔时而窄小的巷子里七穿八拐,拐至一处金匾高悬的殿门外,她远远听见一道很是凄惨的呼救声。
声音传入耳中,她下意识就要抬头去看,但视线还没来得及掷向声音响起的地方,便被突然侧跨一步站至她正前方的寺人遮住了。
寺人背对着她,用有且只有他们二人能听到的音量低低嘱咐,“姑娘别瞧,宫道腌臜,莫要第一日就污了姑娘的眼,姑娘只管低头盯着咱家后脚跟,咱家带姑娘走这一段路。”
闻言,姜明月顺从的垂下脑袋,轻轻应“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