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书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选书中文 > 废墟里的家 > 第35章 第 35 章

第35章 第 35 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当夜,长途电话亭前排起长队。轮到她们时,听筒里传来沐阳带着哭腔的声音:"妈妈,我想吃奶奶做的虾酱......"

一位戴金丝眼镜的中年妇女找到厂里,自称是沐阳的音乐老师。

"有件事必须当面说。"她推了推眼镜,"沐阳在宿舍每晚都哭,但拒绝换到单人间。她说......"老师顿了顿,"怕别人觉得她搞特殊,给妈妈们惹麻烦。"

宁婉清的心揪成一团。林秀芬已经站起来:"我们现在就去接她。"

"等等。"老师拦住她们,"昨天□□夫人来少年宫视察,特意听了沐阳唱歌。"她递过一张名片,"夫人邀请你们全家下周去家里做客。"

名片背面用钢笔写着:"同为母亲,感同身受。"

省委大院比想象中朴素。书记夫人亲自在门口迎接,她蹲下来平视沐阳:"你就是那个勇敢的小姑娘?"

晚宴上,宁婉清惊讶地发现几位客人都是特殊家庭的代表——有收养残疾儿童的夫妇,有跨国婚姻家庭,还有一位独自抚养侄子的女工程师。

"国家在进步。"书记夫人给沐阳夹了块红烧肉,"就像潮汐,退去时带走泥沙,回来时带来养分。"

临走时,书记叫住她们:"省里准备成立特殊教育学校,想请二位担任顾问。"他意味深长地说,"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成长。"

回程的车上,沐阳兴奋地描述学校生活,突然压低声音:"其实我知道,那些欺负我的同学,是害怕和他们不一样的东西。"

宁婉清和林秀芬相视一笑——她们的幼苗,已经在风雨中悄然长大。

特殊教育学校的筹备会上,宁婉清第一次见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非传统家庭"代表。坐在她左手边的是一位失去双臂却用脚刺绣的单身母亲,右手边是收养了五个残疾儿童的退休教师夫妇。

"我们想创办一所没有偏见的学校。"主持会议的教育厅副厅长推了推眼镜,"就像宁厂长的'潮汐纹',不同线条交织反而更美。"

林秀芬在发言时展示了沐阳的成长照片集。当投影仪放出那张著名的全家福时,会场响起热烈掌声。散会后,那位无臂母亲用脚趾夹着笔,在笔记本上写下:"爱本无界。"

D国订单进入最后交付阶段,车间却出了意外。新来的聋哑女工操作失误,导致一批成品布出现色差。

"按规定要扣工资。"车间主任为难地说。

宁婉清检查布料时,发现这些"次品"在阳光下会产生独特的光影效果。她立即召集设计部:"我们开发个新产品系列吧,就叫'特殊光谱'。"

林秀芬则手把手教那位聋哑女工使用改良后的织机——宁婉清在控制面板上加装了视觉警示灯。当第一批"特殊光谱"围巾上市时,吊牌上特意印了盲文:"每个生命都有独特光芒。"

林母突然提出要学写字。每天晚饭后,老人就戴着老花镜,在作业本上一笔一画地练习。有天宁婉清起夜,发现厨房亮着灯——老太太正在抄写沐阳的来信,旁边摊着字典。

"娘......"

"嘘。"林母慌忙合上本子,但宁婉清已经看到页眉上写的"给孙女的家书"。

第二天,林秀芬在母亲枕头下发现了一叠信纸,每张开头都是"亲爱的沐阳",却因为不满意而揉成了团。最底下压着张老照片——年轻时的林母和那位牺牲的女战友,穿着军装站在白桦树下。

寒流来袭的深夜,电话铃声惊醒全家人。听筒里传来沐阳的抽泣:"妈妈,我梦见你们不要我了......"

宁婉清看着窗外呼啸的北风,突然说:"等着,妈妈让你看个东西。"

她和林秀芬冒着严寒跑到厂里,将新研发的声控装置连上电话。当沐阳在电话那头唱起《大海啊故乡》时,声波纹面料在织机上缓缓展开,如同真正的海浪。

"这是妈妈的心跳。"林秀芬对着话筒说。监测仪将她的脉搏转化为闪光信号,六百公里外的省城,少年宫老师帮忙在沐阳床头安装了接收器——每当她想家时,就能看到代表"妈妈在思念你"的蓝色光芒。

元旦前夕,□□夫人突然来访,怀里抱着个裹在军大衣里的婴孩。

"福利院刚送来的弃婴,先天心脏病。"她疲惫地说,"省医院没床位了,听说你们认识京城专家?"

宁婉清接过孩子,发现襁褓里塞着张纸条:"生于1981年冬至,求好心人给条活路。"

林秀芬已经拨通了京城的电话。当夜,全厂女工自发排班照顾婴儿,林母翻出珍藏多年的药方,熬了通宵的参汤。

凌晨四点,孩子终于退了烧。宁婉清靠在林秀芬肩头,看着晨光中熟睡的小脸,轻声道:"我们是不是该给她起个名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