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婉清猛地合上信纸,却看见沐阳正踮脚偷看:"妈妈,为什么相爱的人要被分开?"
林秀芬抱起女儿,声音发紧:"因为有些人害怕不一样。"
省委宣传部的到来让全厂如临大敌。出乎意料的是,带队的女处长开门见山:"领导派我来了解情况,不是来批判的。"
她仔细翻看了所有来信,临走时突然问:"你们知道费孝通教授吗?他托我带句话——'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三天后,省报刊登了女处长的调研文章《论多元化家庭形态的社会价值》,引发现象级讨论。文章末尾特意提到:"沐阳小朋友在镜头前的提问,值得每个成年人深思。"
酷暑中的车间像个蒸笼。宁婉清盯着新安装的数控机床,突然灵光一现:"如果把渔网编织法和这个程序结合......"
林秀芬立刻拿来纸笔。两人趴在滚烫的水泥地上画草图,汗水把图纸浸出深深浅浅的印子。当第一块"智能潮汐纹"面料产出时,老师傅激动得老泪纵横:"这花纹会随温度变色!"
这项突破让厂子接到了航天系统的秘密订单——用于制作新型航天服内衬。军工代表的到来,终于让县里那些闲言碎语彻底闭嘴。
建军节这天,林母翻箱倒柜找出个铁盒,里面竟是一张泛黄的女子合影。照片上的两个女兵肩并肩站在解放牌卡车前,一个赫然是年轻时的林母。
"这是......"林秀芬瞪大眼睛。
"我战友。"林母摩挲着照片,"1953年牺牲在鲜国了。"她突然抓住女儿的手,"当年要是没有她把我推下卡车,死的就是我。"
照片背面用钢笔写着:"愿来世生在好时候。"
宁婉清突然明白林母为何最终接受了她们——那不仅是母爱,更是一份跨越时空的承诺。
暑假快结束时,沐阳带回一张报名表——省少年宫要选拔合唱团成员。
"要去省城住校?"林秀芬声音发颤。
沐阳咬着嘴唇点头:"老师说我有天赋......"她突然扑进宁婉清怀里,"但我舍不得妈妈们!"
夜深人静时,宁婉清翻来覆去睡不着。林秀芬突然说:"让她去吧。"
"可是......"
"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就折断孩子的翅膀。"林秀芬的眼泪浸湿了枕头,"就像你妈妈当年......"
月光下,宁婉清想起母亲的信,突然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爱——不是占有,而是放手。
开学的清晨,火车站挤满了送行的家长。沐阳穿着崭新的蓝色校服,胸前别着林秀芬连夜赶制的"潮汐纹"胸针,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
"到了就给家里打电话。"宁婉清第三次检查行李标签,"钱和粮票分开放,记得......"
"知道啦!"沐阳突然扑进她怀里,小脸埋在她颈窝深深吸气,"我要记住妈妈的味道。"
林秀芬蹲下来,把一叠信封塞进女儿书包:"每天拆一封。"每封信里都夹着她们三人的合影,背面写着鼓励的话。
汽笛响起时,沐阳突然挣开列车员的手,跑回来在两人脸上各亲了一下:"我永远是妈妈们的女儿!"
火车开动后,宁婉清才发现掌心被指甲掐出了血痕。
沐阳的房间保持着原样。宁婉清每天都会去整理根本不存在的灰尘,直到有天发现林秀芬蜷缩在小床上,怀里抱着沐阳的枕头。
"我想她了。"林秀芬的声音闷闷的。
宁婉清默默躺到她身后,两人像两片失去水分的树叶,紧紧贴在一起。窗外,秋雨开始敲打窗棂。
第三天早晨,车间主任急匆匆跑来:"厂长,新来的实习生把织机程序搞乱了!"
她们这才从恍惚中惊醒——生活还要继续。
少年宫的来信像一剂良药。沐阳用歪歪扭扭的字写道:"我当了领唱!老师说我的声音像海浪。"随信附上的照片里,小姑娘站在合唱团最前排,胸针在聚光灯下闪闪发光。
林秀芬立刻翻出布料,照着照片给玩偶做小演出服。宁婉清则通宵设计了套"声波纹"面料——将沐阳唱的《大海啊故乡》频谱转化为编织纹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