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基地的路上,铁柱左手牵一个妈妈,右手牵一个妈妈,影子在月光下拖得老长。沈青禾突然说:"等批下来,咱们去拍张正经全家福吧?"
"要穿红衣裳!"铁柱蹦跳着,"像祠堂那次!"
林冬梅捏了捏沈青禾的手指。这双手已经不再是最初那双养尊处优的技术员的手了,指节粗了些,掌心有了薄茧,但无名指上的银戒依然锃亮。
夜风送来砂仁田的清香。基地门口,新搭的竹篾棚在月光下泛着温柔的黄色,像极了青峦山上的老药棚。铁柱已经困得东倒西歪,被林冬梅背起来时还在嘟囔:"妈......明天家长会......"
沈青禾轻轻拂去孩子发间的草屑,突然凑近林冬梅耳边:"其实竹篾棚确实更好看。"
林冬梅侧过脸,月光下她的眼睛亮得惊人:"我知道。"
远处传来蛙鸣,南国的夏夜还很长。
番外三·家书抵万金
1985年的第一场雪落在广城时,铁柱已经比林冬梅高出半个头。他站在药材基地的收发室门口,呵出的白气在玻璃窗上凝成一片雾,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信封上"青峦县红旗公社"的邮戳。
"又来信了?"沈青禾的声音从烘干房方向传来。她裹着件藏青色棉袄,发梢沾着草药的碎屑,手里还捏着一把刚烘干的砂仁。
铁柱点点头,把信递过去:"张爷爷写的,说村里小学重建,问咱们能不能捐套课桌椅。"
沈青禾拆信的动作顿了顿。信封里滑出两张照片:一张是重建中的青峦村小学,另一张是熟悉的知青点——现在挂上了"楚林方药材种植培训中心"的牌子。
"你妈呢?"
"在育苗棚跟陈叔吵架呢。"铁柱咧嘴一笑,"说新引进的烘干机太费电。"
沈青禾把照片塞回信封,突然从兜里掏出个牛皮纸包:"正好,帮我把这个交给她。"
纸包里是两枚银戒指——和她们手上戴的那对一模一样,只是内壁新刻了"1985.12"的字样。
"这是......"
"十周年。"沈青禾的耳尖微微发红,"别告诉她,我托人从香港带的。"
铁柱把戒指包好塞进棉袄内袋,突然压低声音:"青禾妈妈,我......我有事想商量。"
沈青禾拍掉他肩上的雪花:"说。"
"高考志愿......"铁柱踢着地上的雪块,"我想报省医学院。"
烘干机的轰鸣声突然停了。林冬梅的声音远远传来:"青禾!过来看看这批砂仁!"
沈青禾匆匆应了一声,临走前捏了捏铁柱的手腕:"晚上吃饭说。"
育苗棚里,林冬梅正和陈技术员争得面红耳赤。她裹着件旧棉袄,头发胡乱扎成马尾,脸颊被烘干机的热气熏得通红。
"这种D国机器一小时耗电二十度!"她拍着说明书,"咱们基地一个月光电费就——"
"但烘干效率提高百分之四十。"沈青禾接过话头,顺手把信封递过去,"青峦村的信。"
林冬梅的怒气在看到照片的瞬间消散了。她用手指轻轻抚过知青点的砖墙,那里曾经是她和沈青禾初遇的地方。陈技术员识趣地溜走了。
"铁柱说你想报医学院?"林冬梅突然问。
沈青禾一怔:"他告诉你了?"
"猜的。"林冬梅把照片收好,"这孩子从小看你爸的医书,采药时总问些病理问题。"
她们并肩走出育苗棚。雪已经停了,阳光照在新修的竹篾棚上,投下斑驳的影子。远处传来铁柱教工人子弟认药材的声音:"这是砂仁,性温味辛,归脾、胃、肾经......"
"像不像当年的你?"沈青禾轻笑,"在山上教我认金线莲。"
林冬梅突然从兜里掏出个东西:"刚才陈技术员给的。"
是个微型录音机,里面传来铁柱的留言:"妈,我想学中医,把楚外婆和爷爷的方子传下去......"
沈青禾的眼圈红了。林冬梅悄悄握住她的手,两枚银戒在雪光中相碰,发出轻微的脆响。
晚饭时,铁柱紧张地观察两个妈妈的脸色。林冬梅给他盛了第三碗汤,突然说:"明天去给你外公外婆上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