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翎和俞瑾言相视一笑——这不正是他们一直在做的事情吗?在现实与艺术之间寻找平衡点。
轮到他们分享时,俞瑾言讲述了"晨光之家"的故事,而温翎则展示了几张照片。村民们惊叹于这个远在中国的项目,特别是看到小森的绘画时。
"那个孩子,"老村长眯起眼睛,"他有特殊的眼睛,能看到常人看不到的东西。"
夜深了,他们被安排在一间由谷仓改造的客房里。月光透过天窗洒落,温翎躺在床上翻看这几天拍摄的照片,俞瑾言则伏在窗边的小桌上写信——他坚持每天给"晨光之家"写一张明信片。
"马克回信了,"他突然说,"伦敦那边希望我们延长行程,去参观几个社区艺术项目。"
温翎坐起身:"你觉得呢?"
俞瑾言摘下眼镜,揉了揉鼻梁:"我在想...也许我们可以考虑更长期的合作。"他转向她,月光勾勒出他棱角分明的轮廓,"伦敦艺术委员会提议设立一个'边界基金',支持类似'晨光之家'的项目。"
温翎沉默了片刻。这个提议意味着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更多旅行,更多不确定性,但也可能是更大的影响力。
"我们不必现在决定,"俞瑾言轻声补充,"只是把它放在可能性清单上。"
温翎下床走到窗边,与他一起仰望高地的星空。这里的光污染极少,银河清晰可见,无数星辰像撒在黑色天鹅绒上的钻石。
"记得我们第一次合作时,"她轻声说,"你说我的作品太完美,缺少真实。"
俞瑾言点点头:"而现在,你的镜头捕捉的真实正在改变世界。"
温翎靠在他肩上,两人静静享受着这难得的宁静时刻。明天他们将前往更北的斯凯岛,后天或许会因一场突如其来的雨或一个路人的建议而改变行程。这种不确定性曾经让她焦虑,现在却成了冒险的一部分。
清晨,他们告别村民继续北上。老村长送给温翎一小袋当地特制的显影草药("比你们城里买的化学药剂强多了!"),给俞瑾言则是一支用漂流木雕刻的钢笔。
"给讲故事的人,"老人眨眨眼,"和记录故事的人。"
火车再次启程,穿过连绵的群山和湖泊。温翎翻看着这几天的收获——数百张照片,每一个都是时光的切片,记录着这片土地上光影与生命的交织。而俞瑾言的笔记本上也写满了观察和构思,有些将成为下一篇文章的素材,有些或许会孕育出新的项目。
"看,"俞瑾言突然指向窗外,"彩虹。"
一道完整的彩虹横跨山谷,两端恰好落在两座古老的石桥上,宛如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通道。温翎迅速举起相机,同时感觉到俞瑾言的手轻轻搭在她肩上——这是他们共同见证的又一个边界时刻,在现实与想象之间,在已知与未知之间,在他们各自的世界交融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