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书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选书中文 > [直播]创飞老祖宗的一百种方法 > 第26章 不止考古

第26章 不止考古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爹,爹,你消消气!”挨了两棍子的朱标扶着朱元璋顺气,朱元璋一看朱标,又来了气,“允字辈,这是你的儿郎!雄英呢,这是怎么回事!”

“爹,雄英才两岁。”朱标忙安抚道,眼看着老朱又要拍桌子了,朱标赶紧转移话题道,死外家不干自家,大明的好太子,朱家的好长兄话锋一转,“爹你想后人透露出的消息,朝中大臣左右皇帝选立!益王一系子嗣多,他们恐被夺权,才选那嘉靖。”

被朱元璋扯着嗓子,太监们叫喊来的诸皇子不觉明历,只跟着的马皇后听懂了大儿子这歪损的议题,慢了半步,毕竟都是百年后的事了,让老朱骂骂不碍事,等里面的声音平息了,马皇后才慢悠悠的走进内阁,宫人都给赶出去了,一家子明人不说暗话,马皇后依次扶起皇子们,顶着朱元璋和善的眼神安慰道:“陛下莫要生气了,跨过了标儿,由孙子辈的继承,主小臣强,不利于大明江山稳固。”

“皇帝都没了!”朱元璋吹胡子瞪恶狠狠的提醒,“朕封你们为藩王,是吸取前朝的教训,让你们拱卫中央,好小子,又是成祖、又是世宗的,你们好大的胆子!”

“我这可没胆子。”朱樉首先嚷嚷道,“爹不如想想,怎么大哥没了,侄儿继位。”

“你大哥还在你就想当太子了!”朱元璋一听,不顾马皇后与朱标的阻拦,上前就是一脚,朱樉次子,若是朱标不在,大统按理是落在他头上,朱元璋握着拂尘破口大骂,“就你那臭德行,你爹我是稀的训你,就老三、老四那一个不比你好。”

被无辜卷入的晋王朱棡与燕王朱棣面面相觑,不敢说话。长公主朱镜静背着热闹的人群翻了个白眼,好了,现在知道为什么是朱允炆继位了。

【“嘉靖二十年大祀殿被拆除,嘉靖二十四年在原址大享殿建成,形制和如今的祈年殿一样,但是瓦分三色,上檐青瓦,中檐黄瓦,下檐绿瓦,相传上面皇乾殿的匾额就是嘉靖亲手撰写的。然而在大享殿落成后,嘉靖帝仍于紫禁城内的玄极宝殿,即今紫禁城雨花阁仅存遗址的隆德殿举行明堂秋享之礼,大享殿长期闲置。

直到清顺治二年,顺治帝诏命举行祈谷典礼,改大享殿为祈谷坛,重新启用。最终,在乾隆十六年,乾隆帝下旨改大享殿为祈年殿,大享门遂改名祈年门,将祈年殿三层瓦色统一改为青色琉璃瓦。就与我们现在所见的设计结果无二。”】

已经摸清了拍照代表什么的刘彻观望着背景里的祈年殿,虽然看不见殿内的装饰绘彩,在阳光下散发辉光的三重檐与蓝色琉璃瓦让他眼前一亮。大汉的工艺不如后世的积累出的底蕴深厚,祈年殿恢弘威严的外形体现出的擎天之势,金碧辉煌的彩绘三层重檐,但这对含着金汤匙出生,幼年荣华富贵样样不缺的刘彻而言有着莫大的吸引力。

没有什么比这能突出皇家的威严与庄重。

尤其听见讲解员分析,祈年殿是按照“敬天礼神”的思想设计,表示对天的尊敬,强调皇帝是“奉天承运”的君主,完美符合了大汉历代皇帝营造的“天子”身份。

“这样的神地,容忍这么多黔首践踏,着后世的君主着实宽厚。”

刘彻撇了撇嘴与卫青打趣道,陈皇后犹豫再三,还是认命的随手将布绢甩给卫子夫,纵使两位贵人自幼受过精英教育,但这临摹营建房子可不是必修课,习惯了差事的卫子夫默默在心底把“宽厚”替换成“无能”,一脸凝重的握着笔试图描绘下祈年殿的恢宏。

“他们没有皇帝了。”陈皇后反驳。

“没有皇帝,还有国王、将军、官员,只是换了个名号。”刘彻大大咧咧的振袖,不屑的驳斥道,“有人的地方就会权力的争夺,能站在顶点的只有少数人。什么民国,你会容忍大字不识的黔首踩在你头上?”

“天人,每一个都能识字,熟悉百家经典,了解各朝历史。”陈皇后皱眉再说,“便是许多王公子弟都做不到熟读史书。”

“所以朕是大汉的天子,而他们只能由朕统治。”

陈皇后抿着嘴,无言反对刘彻的见解,她转而瞄了瞄卫子夫,两眼一黑,觉得回头让女师给卫子夫加课一种。同时扭开头安慰自己,罢了罢了,一介女仆,这点高雅的贵族技艺不会正常,陈皇后摆摆手,有侍从悄然凑近,从卫子夫面前取走布绢。

卫子夫避开卫青的审视小幅度抬头,陈皇后已经不再关注她。

【从结束祈年殿的游览,讲解员带领一行人来到最后的一处赏区。

“明明是八块石头,叫七星石。”朱阿公打量着绿茵地上形状不一的白石头问道,“这又是个什么说法?”

“之前提过,嘉靖信奉道教,与宋徽宗一样给自己取了不少道号。所以嘉靖皇帝在此安置石头,寓意泰山七峰,满族入主中原后,为表明其亦为华夏一员,乾隆诏令于东北角增设一石,有华夏一家、江山一统之意。”讲解员按部就班介绍道,“也有说法是康熙经过考察,泰山源头是东北的长白山,所以到乾隆年间,他就在北增加了一小石头,我们也知道,满族的发源地就是长白山。这也被认为是一种,满族皇帝迎合中原文化,太高地位的手段。”

“原来如此。”朱简明点点头,恍然大悟道,“这就和现在南朝对长白山声明主权,并进一步觊觎我国东三省是一个概念。”】

朱元璋一愣,“长白山是何处?”

“无妨,天人说东北方,大概是与三韩国接壤的部族。”朱标脑子一转,立马找出了大概的方位,“与山为邻,或许是北元治下的辽阳等地。”

“辽阳?”朱元璋沉思,“或许北元治下多族,具体是哪一家可不好说。”

“全杀了便是!”朱樉满不在乎的回答,得到马皇后不赞同的一撇,这下父兄们都看向他,朱樉哽住,老实许多,朱元璋打发道:“平章乃儿不花多次侵明边境,你既然有心,就随傅友德习武出征北元。”

“父皇!儿受封燕王,理应协同抗击北元,请父皇准许。”一直安静的朱棣眼神一亮,毛遂自荐,果不其然把朱元璋与几位兄长以年岁太小还需锻炼为由打了回去。

“那满族是发源北方的长白山!”朱高燧眼前一亮,顾不得屁股疼,一溜烟爬起来主动请缨道,“臣愿领军北征,保我大明千秋江山。”

“好好好,朕的好儿子。”朱棣阴阳怪气的斜了一眼战战兢兢的朱瞻基,“也和宋徽宗一样信奉道教,做道教的皇帝是吗?有你这一支败家子、大明何怕哪外族入主中原。”遭天人指着大宋鼻子骂软骨头的例子在前,战功累累的朱棣已经能预想到大明的未来如何复制大宋的结局,也就是崇祯骨气硬,自缢了,可南宋的小皇帝不一样投海殉国。

朱棣恨铁不成钢,朱高炽与朱瞻基都是自己精心培养的继承人,他还盘算着,努力点把仗打完了,四方安定了,正好由文治高超的朱高炽接任安民养生,不想后面才三代,就败得彻底。

其他几个儿子?朱棣满脸忧愁,连连叹气。儿孙们你看我,我看你,却是满堂没人再敢出大声招惹朱棣的板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