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阳光慵懒地洒在城市的街道上,林宇坐在诊所里,翻看着下一位预约患者的资料。资料上显示,患者名叫浩浩,是一名年轻演员,因在生活中过度表现、渴望关注而寻求帮助。林宇合上资料,心中暗自思索着即将到来的会面。
一阵清脆的敲门声打破了宁静,林宇抬起头,说道:“请进。”门缓缓打开,一个穿着时尚、打扮精致的年轻人走了进来,他的眼神中透着一种独特的光芒,仿佛时刻都在寻找着舞台的聚光灯。
“林医生,您好!”浩浩热情地打招呼,声音洪亮且富有感染力,“我可算找到能倾诉的人了,最近我真的太苦恼了。”
林宇微笑着示意浩浩坐下,温和地说:“别着急,慢慢说,把你的困扰都告诉我。”
在接下来的交谈中,林宇了解到,浩浩从小就展现出了极高的表演天赋,在学校的各种文艺活动中总是焦点人物。家人和老师的夸赞让他对表演的热爱愈发浓烈,也逐渐养成了在生活中过度表现自己的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浩浩如愿成为了一名演员,舞台上的他光芒四射,尽情享受着观众的掌声和欢呼。然而,这种在舞台上追求关注的行为模式却不知不觉延伸到了他的日常生活中。
在生活里,浩浩总是试图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无论是和朋友聚会还是在工作场合,他都会通过夸张的言行、戏剧性的动作来吸引他人的注意。如果话题不在自己身上,他就会想方设法把大家的注意力拉回来,甚至不惜编造一些故事来增加自己的存在感。这让身边的人渐渐感到疲惫和厌烦,他的人际关系也因此变得紧张起来。
“我只是想让大家多关注我一点,我觉得这样没什么错啊,为什么他们都不理解我呢?”浩浩一脸委屈地说道。
林宇耐心地解释道:“浩浩,你对表演的热爱和在舞台上展现自我的欲望是很正常的,这也是你作为演员的魅力所在。但在生活中,我们需要平衡自己的表现欲和他人的感受。每个人都希望被关注,但过度的表现会让别人感到有压力,也会影响到正常的人际关系。”
林宇知道,浩浩的表演型人格障碍源于童年时期过度的夸赞和缺乏正确引导,导致他对他人关注产生了过度依赖,难以区分舞台和生活的界限。为了帮助浩浩改变这种状态,林宇决定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引导他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并学会适度表达。
首先,林宇帮助浩浩认识到舞台和生活的区别。
“浩浩,你想想,在舞台上,观众花钱是为了欣赏你的表演,他们期待你尽情展现自己。但在生活中,我们和朋友、家人相处,更重要的是相互尊重、理解和支持。你在生活中的过度表现,可能会让他们觉得你过于自我中心,忽略了他们的感受。”林宇语重心长地说。
浩浩听了,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好像是这样,我之前从来没有想过这些。”
接着,林宇和浩浩一起制定了一个行为改变计划。在日常生活中,每当浩浩想要过度表现自己时,他需要先在心里默数10个数,让自己冷静下来,思考一下这样做是否合适。同时,林宇鼓励浩浩学会倾听他人的想法和感受,主动关心身边的人,把注意力从自己身上转移一部分到他人身上。
在一次朋友聚会上,浩浩又习惯性地想要成为话题的中心,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最近的经历。但他突然想起了和林宇的约定,于是在心里默数10个数后,他停下了自己的讲述,微笑着对朋友们说:“你们呢,最近都在忙什么?有没有什么好玩的事情分享一下?”朋友们听到这话,都有些惊讶,但很快就开心地分享起了自己的生活点滴。浩浩认真地倾听着,不时给予回应和建议,这次聚会的氛围格外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