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边缘一个安静的小区里,退休工人李大爷正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眼神焦虑地盯着手中的体检报告。尽管报告上各项指标都显示正常,但他心里的担忧却丝毫未减。过去几个月,李大爷总觉得身体这儿不舒服那儿不对劲,隔三岔五就往医院跑,可每次检查结果都如出一辙: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即便如此,他依旧无法打消心中对疾病的恐惧,生活也因此变得一团糟。
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李大爷却无心欣赏窗外的景色。他再次拿起电话,拨通了儿子的号码。“儿子啊,我这胸口又闷得慌,会不会是得了什么大病啊?你们忙,不用管我,我自己去医院看看就行。”挂断电话,李大爷叹了口气,拖着沉重的步伐出了门。这已经是他这个月第5次去医院了,医生们耐心地解释,可他一个字都听不进去。
李大爷的儿子实在没办法,经朋友介绍,联系上了心理医生林宇。于是,在一个周末,李大爷在儿子的陪伴下,来到了林宇的诊所。
李大爷走进诊所时,眉头紧锁,脸上写满了疲惫与担忧。他坐下后,不等林宇开口,就迫不及待地说道:“林医生,你看看我这身体,到底是怎么回事啊?我总觉得自己病得很重,可医院又查不出问题。”说着,他把一沓厚厚的体检报告递给林宇。
林宇接过报告,仔细地看了一遍,然后微笑着对李大爷说:“李大爷,您的身体各项指标都很正常,并没有什么大病。您能跟我讲讲,为什么会觉得自己身体不舒服吗?”
李大爷皱着眉头,回忆道:“几个月前,我一个老伙计突然得了重病,没几天就走了。从那以后,我就总觉得自己身体也出问题了。有时候胸口有点闷,有时候又觉得头疼,晚上还老是失眠,怎么都睡不好。我是不是也快不行了啊?”说着,李大爷的眼眶红了起来。
林宇明白,李大爷这是患上了疑病症。疑病症是一种心理障碍,患者往往过度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坚信自己患了某种严重的疾病,即便经过医学检查排除了疾病的可能性,仍然无法消除疑虑,从而陷入持续的担忧和恐惧之中。李大爷的情况,与他朋友的突然离世有很大关系,这件事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让他对衰老和疾病产生了深深的恐惧。
为了帮助李大爷摆脱疑病症的困扰,林宇决定采用认知行为疗法。首先,他需要帮助李大爷认识到自己的担忧是过度的,改变他对身体症状的错误认知。
“李大爷,人上了年纪,身体偶尔会出现一些小症状,这是很正常的。比如胸口闷,可能是因为天气变化、情绪波动,或者稍微活动一下就会这样,并不一定是得了重病。”林宇耐心地解释道,“而且,您已经做了那么多次全面的检查,结果都显示正常,这就说明您的身体目前是健康的。”
李大爷听了,虽然点了点头,但眼神中还是透露出一丝怀疑:“可是我这症状一直都在啊,怎么可能没事呢?”
林宇知道,要改变李大爷的想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时间和耐心。于是,他开始引导李大爷回忆每次感觉身体不舒服时的具体情境和情绪状态。
“李大爷,您想想,每次觉得胸口闷或者头疼的时候,是不是刚好在做什么事情,或者心情不太好呢?”林宇问道。
李大爷仔细想了想,说:“好像是这样,有时候一个人在家,胡思乱想的时候,就会觉得症状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