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后,大唐。
安录山的燕军一路乘胜追击,几乎是兵不血刃地进入长安。此时的长安,早已是无主之城。临近的各地官吏,听说皇帝逃亡,也弃城而逃,有钱有势者也火速逃离,只剩下无处可逃的穷苦百姓直面残酷的战火。
安录山的军队骑着战马,挥舞着大刀,在长安的街道上一路烧杀抢掠,暴乱持续了整整三天。长安,从繁华的都城变成一座人间地狱,只剩下熊熊的大火燃烧声,和老百姓凄厉的尖叫声、哭泣声、求饶声……
出逃的炫宗一行,从长安北上过渭水,走出四十里,到了望贤宫。
“去,我昨日已吩咐(太监)王洛卿前来望贤宫,命当地县令准备粮食。”李霄吩咐道。
“启禀公主,找不到望贤宫的县令,连王洛卿也带着望贤宫里的所有物资逃走了。”
李霄愕然:没想到这么快就要断粮了!
这是已经是中午时分,烈日当头,一行人被晒得头晕眼花又饥肠辘辘。
“皇上,如今别无他法,只能您先在望贤宫的大树底下躲避烈日,命众人各去求食吧。”公主提议道。
于是,炫宗在望贤宫前的大树底下乘凉,杨国中以宰相之尊亲自跑去买来几个胡饼献给炫宗充饥,妃嫔们也只能靠一些百姓献上的粗米糙饭填饱肚子。
这时,从潼关前线逃回的监军赶来:“皇上,潼关被破!戈舒翰已降敌。”听到这个消息,所有人都陷入了冰凉的沉默。
与此同时,李霄在路上也陆陆续续看到从前线撤下来的伤员。她循着方向找到了附近的军事营地。
李霄这辈子都没有见过这样触目惊心的场面。
那是一排简易搭建的帐篷,里面躺着大批的伤员。有的人被箭矢穿透盔甲,深深地扎入□□,鲜血已经染红了战袍,也有的人受了刀伤,裂开的盔甲里早已血肉模糊。其中有些面孔,才十几岁的样子,他们躺在那里痛苦地呻吟。
军医们身穿粗布衣衫,正忙碌地穿梭于伤员之间。有的军医手持简陋的医疗工具,如铜制的手术刀、竹制的夹子、麻制的绷带等,为伤员们清洗伤口、敷药包扎,也有的在忙着熬制汤药和准备食物。
空气中全是血腥,汤药和药膏的味道,充斥着李霄的鼻腔。李霄吓得说不出话,扭头就跑回了驿馆。
当张妃从外面回到自己的驿馆,看到李霄一个人蹲在角落里,抱着头在呜呜地哭。
“你哭什么呀?”张妃问。
“母亲,我看到,他们受伤了。”李霄抬起头,语音里还带着哭腔。
“他们受伤了,你哭什么呀?”张妃还是无法理解。
“他们一定很疼吧?他们当中有些人,才跟我一般大......他们是为了保卫我们,才受的伤阿!”
张妃不再说话了,留下李霄一个人在那里继续哭。
这个晚上,驿站里黑灯瞎火,平日养尊处优的皇室贵胄,也顾不上什么体面了,一个个没了官职高低,横七竖八躺在破草席上,拿别人的胳膊大腿当枕头,呼呼大睡起来。
李霄睡得特别不安稳,一会儿想到长安的惨象,一会儿想起伤兵的呻吟,一会儿又不觉想起孩童时候的事情来。
在李霄五岁那年,由于她常常咳嗽生病,而且越来越瘦弱,父亲便请来孙思邈的徒弟给她看病,结果没想到对方却说,郡主的病不需要吃药,只需要郡主跟着他回山中,吃山里的食物,过山中的生活,一段时间之后,病自然就会好。
就这样,小李霄跟着师傅到云山中,生活了大半年。那是她这辈子都忘不了的美好时光。
迷迷糊糊中,李霄发现自己背上背着个小竹筐,脚上穿着双小草鞋,奔跑在山林里,师姐在前面叫唤她“小不丁,快点!”她就屁颠屁颠地往前跑。
忽然,眼前出现一大片一大片的紫草,整个世界都变成了紫色的海洋。紫草后面有一棵杏树,叶子刚刚抽出嫩绿的新芽,树枝从主干上优雅地伸展出去,形成错落有致的骨架,宛如一幅精心布局的水墨画。
听得一个声音说:“不出两年这棵杏树就可以结果咯!小馋猫,杏生津止渴、润肺定喘,又酸甜可口,最适合你不过了。”原来是身后的师傅,一袭洗得发白的青衫,衣摆随风轻轻摇曳,道骨仙风,超脱世俗。
“师傅,那到时候我们再来采果子吧?”小李霄满心欢喜地说。
师姐却说:“到时候,师傅就云游四海,不在这儿啦!”
小李霄一歪头,不懂:“那云游四海是到哪里呀?”
师姐笑她:“云游四海就是云游四海呗,反正你到时候也不会跟着我们的。”
“为什么呀?”小李霄还是不明白。
师姐说:“因为你是郡主啊,到时候你要回皇宫里的。”
小李霄脱口而出:“我可以不当郡主的……”
师姐慌忙过来捂住她的嘴,生怕她说出什么话来,连累大家杀头。
第二天,师娘就着急忙慌把小李霄送回了皇宫里。
一觉醒来,才发现是个梦,她又梦回云山了。一晃不觉十余年,李霄再也没有回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