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书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选书中文 > 开国之君尚在,如何造反 > 第18章 第十八章 城墙

第18章 第十八章 城墙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明媚想的是未来十数年,京城繁荣,外郭地价一定会涨,苏记做的是把数年提速成几月。

十年间,内城地价涨了十倍不止,外郭一墙之隔,地价仍低廉。

皇帝陛下立国之初,军容正盛,影响地价的自然不是兵灾,而是司隶灾民频繁入京侵扰,导致外郭民户不宁。

既然不是用于军事,标准便不需要太过,只需要将外城墙加高加固,修建的漂亮,足以抵挡灾民翻越即可。

隐患解除,民户安稳,内城外迁,假以时日,人烟鼎盛,外郭地价自会疯涨。

外郭多荒地水滩,这些都还在官方手里攥着。

都城以北,因靠着皇城宫城与北山,地域都在少府手中。

这笔买卖,仍是皇帝占大头收益。

缺钱的陛下,定然同意。有了大笔钱财,才能支撑他四处游猎平叛。

因舅家式微,岳父过世,太子于朝中久久未有建树。他这个位置,不做事就是无能,无能也是错。

苏记说道陛下亲军、皇陵工程、城外别宫,桩桩件件都要花钱,为人子安能不为父分忧,成功击中了太子的软肋。

从所念功绩出发,太子忙于国事,做的再好,是给朝中大臣解套。

赚钱给老爹花,才是实实在在令皇帝欣喜。

太子并不迂腐,并未说些皇帝不该大兴土木之类的话。

而且,他已经很久,没有被皇帝夸奖过了。

太子困顿于不类父的评价,急切的需要破题之法。

“如此,便劳烦述之了。”太子将大事交给苏记,不求复制冬日战果,能得十之一二,便不枉费自己于朝中周旋。

苏记得太子手令,与洛伊令递上拜帖。

洛伊令出大门相迎,二人相谈甚欢,出大门相送。

有新来属官不解,大人为何如此重视区区长公主府家的长史,其余老人回忆起腊月长街卖炭,辛酸甘苦涌上心头,皆寂静无言。

外郭城墙修缮,其实是洛伊令一百件燃眉之急事中的一件,他想干,太想干了。若有灾民、乱民或盗匪侵扰京中百姓,出了人命,他要担责任的。

但是他没钱,户部不拨款,少府不拨款,他干不了。

休说劳役是免费的,砖石也免费嘛?沙浆也免费嘛?

不当洛伊令,不知道朝中诸君可恶,可恶至极,纷纷都来难为与他,一个正经给钱的都没有。

也只有秦王这样的冤大头,啊,不,陶朱公,愿意自己出钱修公家墙,就算他只修东面的,以后也少一面压力。

洛伊令根本不在乎东边外郭那些水塘、滩涂、烂泥地,统统打包要低价出售。苏记坚持秦王府以市价购买,洛伊令承了人情,这下府中经费充足,衙役们拿到了月钱,少去两趟东西市,本官也少受些上峰冷嘲热讽,说洛伊府衙都是穷要饭的。

端本宫大太监马占香后脚进来,一分钱不给,过户西外郭所有官契于端本宫。

洛伊令陪着笑脸,办完事,不知马太监等人为何还不走,属官另外送上规礼,这才令太监心满意足而去。

端本宫做事,惯常如此。属官劝谏老大人,勿要往心里去,只是给些钱财,便能了事。

洛伊令是前几任被撸掉后,从外地紧急调回京中填缺的,回京时间不长,头一次与端本宫打交道,没经验。

哭笑不得,甩手进门,洛伊令将东外郭剩下的官契,与南外郭官契全藏起来。

想了想,前段日子太府丞薛巨打了招呼,想要东外郭的宅子。洛伊令查了往年的档,发现这位君台伯家风清正,不仅家中仆不惹事,从不给洛伊府衙添麻烦不说,太府在这位的操持下,每年都配合洛伊府衙平价提供时令汤药,帮历任洛伊令大忙了。

洛伊令从官契里取了一张地段好的二进宅院,就在秦王所置办的坊旁。唤来侍者,将官契送去君台伯府,以当前的低廉价格卖给了薛巨。

数着手里留存的官契,洛伊令长舒一口气,念头通达。

苏记回府后,将家令、谒者叫来,许业昂首挺胸进来,垂头丧气出去。荀真听话,让干啥就干啥。

这一天不是煤,就是砖,没点儿好玩意。

定是那天被荀真蹭了一身土,这才要陪着他到处挖洞烧窑。

颍阳县产黏土,先前选定的煤矿所在山中便有,其下有河流。就近收购砖窑,舍弃木柴,改为煤炭做燃料,出砖时间可大为缩短。

烧砖的窑工与龙窑都是现成的,荀真与大匠一合计,烧制城墙所用特制砖,也不过是七天便可出窑,一窑两万块大型花砖。

为了保证进度,大匠建议同时使用龙窑与罐罐窑,罐罐窑虽然需要半月之期,但是一次能出砖五万块。

许业决定,一边用旧窑烧,一边建造新窑。看长史这意思,以后砖窑也是个好买卖,两府冬日大笔进账,不缺银子。

黏土、煤炭、工匠都是自家的,成本约等于无,烧起来,大烧特烧。

去年从黑,今年尚红,没毛病。

黏土加工烧制的大型青砖,坚固耐用,外形规整,棱角分明,烧制时皆有特制的花纹,组成吉祥图案。

这花纹图样是特意请教了工部,仿照内城城墙来的。

工部侍郎莫凡亲来看,他也是被坑怕,冬天贱卖了庄子,那庄子到了秦王手里,就能挖出石炭来,卖出金子价。这一回,他可得亲眼看看这位王爷又在做什么大事。

若非这位云台伯秉性正直,虽是司隶世家出身,但不曾头脑发热跟风投资木炭,换了一等砸锅卖铁的泼皮破落户,说不得就要找上门去要求补差价了。

许业也没什么知识产权的意识,工部侍郎来了,就迎着陪着。

二人见面,你叫我伯爷,我叫你伯爷,倒也有趣。

看了砖窑,看工地。

工部侍郎是专业人员,早年跟着皇帝打天下,就是皇帝打下来,他管在后头整修,非常有经验。

莫大人侃侃而谈,许大人有问有答,实在触及知识盲区了,就喊荀真来应付。

荀真坠在后头,他不惯与生人言谈。

莫凡捋着胡子,频频点头,这俩后生都不错,可惜是秦州人,不能入我工部。

视察了城墙工程,莫凡又往外郭一转,发现这里也有不少地皮一同整治。烂泥地填了砂石,脏水坑也平整了,动作不小。

莫大人不动声色,这就告辞。回家后,左思右想,叫了女儿过来。

他家下一代男儿郎,有一个算一个,都是守家犬,老实不惹事罢了。只一个女儿,还能帮老父亲分分忧。

当初女儿就劝他,那人既然出高价买庄子,定有所求,咱们不晓得其中真意,会吃亏,不若摆弄明白,再做打算。

可惜他叫人家给到了心理价位。加之家中儿子娶亲,此时是奢婚,确实一时窘迫,匆忙就卖了出去,悔不当初,生这么多儿子又有何用,白白费钱。

这次秦王又有大动作,自家不知道就算了,这都递到嘴边了,可不能放过。

莫如是一贯不苟言笑,在父亲面前也是如此,有礼有节,却不亲昵。问了好,便立在一旁。

云台伯莫凡,世家子弟,却是个破落世家旁支,拥有辉煌历史的本家主脉已经湮没在乱世。他阴差阳错当了乱世从龙之臣,资质所限,没混到马上封侯。后头做官,不是掌印,没拿过大主意,自己知道短板在哪里。

可家中女儿,却仿佛带着那个庞大家族最后的华彩余音降世,自幼便稳当,识文早,懂事早,在内帮着母亲管家,还能提点爹处置外务,管着几个哥哥,全家都敬服。

云台伯将今日事一一叙说,打量着女儿的神色,见女儿平静如水,什么都没看出来。若是自己能修炼到此等境地,也不会被陛下嫌弃不够稳重了。

莫如是略一思量,便有对策,这般那般讲来,听得云台伯两眼发光,这就要坐不住。

他老人家去账房取了银子,叫了车夫,就往洛伊府衙去了。

莫如是其定若山,对她爹的猴急行为没有半分表示,自己倒了茶喝。

刚喝一口,便有丫头找了过来,说是侯夫人与世子夫人起了口角,都不肯退步,要请娘子去评理。

三月中旬,春暖花开。

蓬莱后殿

遂安公主特意跑来,专门给明媚形容了一下秦王府迎亲的场面。

也说不清她是不是来添堵的,深绿腹诽,而后觉得自己居然敢想公主的不是,实在不规矩,晚上让浅绿抽自己手板子。

明媚听得津津有味,春日里,杏花吹满头,文卿终于嫁给了她的少年郎,明媚为她感到高兴。

虽然那些书信寄不出去,自幼一起长大的青梅情谊却不会断绝。

世间女子,难得一心人,更难嫁有情人。

秦嬷嬷入宫后,特意夸奖她们几人都有好好坚持练武,并一一指点,态度和蔼,对深绿这样的榆木脑袋,和明媚这样的手脚不协调,都不生气。

明媚的身量又长了,嫁衣的尺寸还得放出些。

她一心打听两府于外界行事风格,日后自己少不得出门应酬,也要一一改过,随着郡主与秦王之意做。

赵嬷嬷虽然什么都说,却也说不清,总不好将赵嬷嬷那些一言不合大打出手的故事,当常态吧。她出去见人就扇巴掌,似乎太疯癫了。

俩人聊天,赵嬷嬷围着庄子上的女孩子就说起了。在她嘴里,每一个人都是那么鲜活。水娘子稳重心细,花娘子天分极高,夫子都夸的。

明媚虽然不曾与她们相见,却也似相处的久了。

秦王府与新修缮的东外郭城墙一道落成,王府恢弘大气,城墙巍峨高耸。

东外郭城墙修缮是大事,洛伊令三缄其口,从不提起秦王府的重要作用,生怕走了风声。

在勋贵眼中,秦王已经初步有了财神童子一样的地位。若是知道城墙是秦王要修缮的,他们不见得跟风出钱修城墙,跟风搜刮地皮免不了。

劳役返乡,庆幸今年服役未曾有伤亡,上头还额外给了银子,补足了耽误春耕造成的损失,听说是王府给的,真是好大王啊。

做买卖的最会看风向,已经有人私下去洛伊府衙询问东外郭的地皮。

京中大贵人看不上三瓜俩枣,不曾与洛伊令为难。其余人等,来了就打发走。

只有一位云台伯,又是工部侍郎,时不时要合作的。他厚脸皮赖在衙门,才得了两张地契回去。

洛伊令也看出风向来,他本不欲售卖府内官契,还等着涨价。

但端本宫催的急,自东外郭起了城墙之基,端本宫的太监就日日来催,要洛伊令速速修缮西外郭城墙。

说破了嘴皮子,端本宫一毛不拔。

那东外郭城墙,可是秦王府与长公主府出的原料,洛伊府衙只负责督促下县派役丁。

东外郭城墙建成后,端本宫太监更是一日三趟跑府衙,从催促变成呵斥,再变成恐吓。类似,这西城墙要是修不起来,就砍了洛伊令的脑袋,这种。

因为端本宫太监来的勤,引得齐王也频频派人打探。

洛伊令一个头两个大,觉得砍掉一个也行。

为了应付端本宫,洛伊令带着厚礼上门,来求苏长史。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