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后不久,便是李铭川的生辰,李铭川睡前和余礼提了下,想着到时去为爹娘扫墓。
地里的活计现已干了大半,余礼便也听了李铭川的话,不再去地里了。
家里条件算不得好,但日日辛劳也有所收获,余礼便想简单为李铭川过个生辰,也让爹娘知道他们如今日子也过得有滋有味。
生辰当日,李铭川照旧去了地里,辰时吃的余礼特为他煎的蛋饼,金黄软糯,配了余礼腌好的酸菜,很是好吃。
余礼在他出门后,也先把家里的活计做了,炖上一锅红豆,然后便去了大伯家喊大伯一家晌午来吃饭。
大伯娘高兴应了,道:“正巧打算着这两日把刚舂好的新米给你们送去呢。”
余礼没有推辞,这是大伯早就和李铭川说好了的,道:“那也算是双喜临门了。”
要接大伯家吃饭,余礼转道又去豆婶子家买了两块豆腐。
回到家,余礼先把要给李家爹娘扫墓的贡品准备了,家里还有李铭川先前买的香烛和麻纸钱,只消他再准备道糕点。
他边在灶房转悠边想:公公婆婆还未尝过自己的手艺呢。
桥西村扫墓不勤,清明过年或是大事发生才会去看看,主要也是因着大部分人家家里都没多少银钱,日子过得舒坦的,才会每年多去几趟。
李铭川是个孝顺的,从前他娘在他生辰时总会为他单煮几个鸡蛋,买些糕点,如今他成亲了也想为他娘送些糕点去。
余礼捣碎了些野地菜,本想将捣出来的深绿色汁液混进白面里,但一看,家里的白面也快没了,得等什么时候去趟镇上买,便取了些做米糕的米粉出来。
混出来的米面剂子是草绿色的,余礼满意了,他正是想做出艾草团的感觉来。
将一个个圆滚滚的米面剂子,直接上锅蒸熟,端出来后再一个个压平,里头放上他一早起来熬了又碾成泥的红豆,再放上些炸得脆脆的肉丝,将口收紧一包。
放凉后余礼自己尝了一个,外皮是软糯黏牙的,里头有甜糯的红豆泥,又配上脆香的肉丝,很是不错。他做了不少,能够自家吃些,扫墓带些,还能给余家送上几个。
灶房地上的东西不多了,赵雨梅前些日给他送了些南瓜来,再就是自家菜地里的扁豆和一些野菜。
余礼取了墙上的腊鸡下来洗净,打算垫些野菜蒸着吃,冬日里的腊味都是放了不少盐处理了的,不能再多放调料了。
豆腐切了磕了几个蛋进去焖着吃,南瓜和扁豆都能清炒了,再装上一碟糕点,给一人盛上一碗红豆羹,余礼寻摸着应该是差不多了。
晌午不到,大伯一家就来了,伯娘提了一篮子鸡蛋,大伯和堂哥李铭顺各搬了袋米。
余礼连忙迎上去,同伯娘说着话。
“那日来见你的鸡崽怕是还要三个多月才能生蛋,先给你匀些过来。”
“伯娘这怎么使得,这蛋都金贵着呢。我和川子成亲那会不少村里人送了蛋来,有得吃呢。”
“我还不知道你们,你们俩天天都忙,得多吃些蛋补着呢,再说,伯娘也就送这一回,你们自家的鸡生了蛋后也就用不着我给你们送了。”
李大伯和李铭顺已将米搬进灶房,伯娘也自个儿把蛋放了进去,见着了一屋子的菜,忙夸余礼能干会操持。
李铭川还没回来,李大伯和李铭顺也去后院看了看,平日里家里只有余礼一个人,因此他们两个大男人来的不多,就伯娘来了几回。
李大伯见家里干净亮堂,东西齐整,心下是再也不担心李铭川了,如此,他那早去的弟弟弟妹,也该安心了。
待李铭川回来,一家子围着边吃边聊,聊到了李铭顺的亲事。
李铭顺说的亲是隔壁村的一位姑娘,家里养着蚕,兄弟姊妹多,说不上多富裕,但是是衣食无忧的。也是凑巧在镇上时李铭顺帮人赶走了一个地痞流氓,竟就这般看上眼了。
两人没逾矩,互通了姓名后,李铭顺回家便央着爹娘去提亲。李大伯家三亩地,再养养鸡,也是地里活计不多时李铭顺去镇上做做工,在村里也算是过得不错了。
当下便找了媒婆备了礼,两家就说成了,只姑娘家想多留会,日子便定在了明年开春。
说到李铭顺的亲事时,他有些羞窘,但都是自家人,一会便在饭桌上说着自己的打算。
“等入了秋我便去镇上做短工去,攒些家底,也能让她安心些,入了冬就抓紧着时日去砍柴,好扯了布给她做新衣裳,若是到时还有银钱,看看能不能给她买个首饰也戴戴。成亲那会,礼哥儿你来给我们掌厨吧,我按着村里的市价给你结银子。”
本来说到首饰,李铭川是眼底一暗的,余礼一眼便知人心里想着什么,正从桌底偷偷想伸手过去安慰,突然又被点了名,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
他朝李铭顺看去,见一桌子人都看着他,连忙道:“堂哥你这是什么话,你既看得上我的手艺,那我定是要去帮忙的,说什么工钱不工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