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娘子给的三套教材,着实令人惊叹。
拼音,是苏记都拍案叫绝的发明。这绝对是所有正统读书人的噩梦,会让他们的反切认字法变得像傻瓜。一旦面世,必然被群起攻之,束之高阁,等待失传。这是在断世家大族文化垄断的根基,朝中没有哪一派乐意用的。所以没有庙堂强力支援的情况下,只能他们秦州自用了。
并州之战,秦州世家大族,基本把下一代有生力量都坑进去了,也就无所谓垄断不垄断了,能活着就行啊。
数学,并非正统读书人的首选。但,世家一定会有人钻研,这是实用技能,也是没钱别碰的手艺,要真金白银才能换来的压箱底绝招。
苏记没觉得一群女工,有必要学这个。但明娘子给出理由,这是锻炼人的逻辑思维,是有助于灵活手脚的。苏记就当是真的,反正崔惟乐意教。
女学书,就更绝了,这本书只该出现在世家主母的陪嫁里,而不是满大街传扬。有些真相,真的没必要披露出来。用不上的人,智慧带来的是痛苦。好好活着就很难了,想太多没意义的。你再往上套包袱皮儿,教唆女子反抗世道的内核摆着呢,大家也不傻,是不是。
好在,明娘子说这个是纺织场专用版本。她还是有些掂量,没准备在大范围搞这类傻事。
苏记左思右想,底线一再放宽,他从没觉得自己这么开明过。
开纺织场,赚钱,不丢人,好买卖。
开学堂,没毛病,教化女子也是教化,有教无类。
开新教材,这内容,都对,也都错。除了一无所有的秦州人,但凡家里还有点底子,想正经过日子的,真没法支持明娘子把这书册拿出来当教材使。
收拾了河东,她下一波大招,莫非是与天下做对不成,苏记觉得自己也快疯癫了。
回过头想想这个事,既然是有鬼神之能的明娘子要做的,肯定有她的道理。
苏记还是把这本书传回了秦州,请郡主裁决,要不要在秦州推广吧。
无论苏记作何想,崔惟是五体投地,对明娘子的才华彻底服了,给予了学究天人的超高评价,认为明娘子在教化这块儿绝对超越了苏记的师父,秦州的谋主贺兰苏。
课本一开始是崔惟手抄,许业嘲讽他抄的慢,也跟着抄,俩人比赛,看谁先抄出一百份。
许业就单纯的多,他没想那么老些事儿,就觉得明娘子书出的好,非常好,自己得留两套给孩子用,以后就是传家宝了。
苏记无语,令荀真凿雕版,印出五百。
这套书,最秀的是,完全没有庙堂倾向、学派倾轧,通篇贯彻的,都是大而化之的爱国情怀,表面看上去,十分简单且绝对正确。
语文与数学,只要学,就学不歪。
女学书,就不给男大老粗看了,看也白看。
一百份给府中侍卫,这群大老粗都是军中出来的,原以为是天性不会读书。
后面见出身低贱的女工,磕磕绊绊都能学,想来没什么天性使然,读书种子的都是骗人,便也给他们开蒙使用。
总不能麾下女工识字,侍卫不识字,倒翻天罡了。
侍卫大眼瞪小眼,他们都有长公主府配发的铁杆庄稼,上进心不足。派许业亲自教授他们学,苏记又出台了考核法,通不过的直接淘汰,送回秦州,一应优待取消,这才激发了积极性。
军中若是识字懂理的人多了,退役返乡后,就是天然治理地方的人才,而且能保证上下一贯性。
之前是学习工具受限,军中大老粗们学之乎者也,天方夜谭。
谁也没想到,明娘子不声不响的又出绝招,给一众女工开学堂,实则解决得竟然是这样大的问题。
认字就能传递庙堂政令,再学点法令律例会断案子了,算数能解决大部分衙门实际问题,其实就这么点事儿。
发现侍卫们学的也很快后,苏记果断去信郡主,详细描述了整个过程,附送每次明媚送来的课本抄本与雕版一份。
郡主安排亲近之人先学这两套书,迅速在秦州大营掀起扫盲风潮。手里有钱,朝中有人,心里有学问,一切向好。
心有光明,何惧百姓开智,郡主想先培养一批自己的读书人,日后真能将启蒙学堂办起来了,就接明大功臣回来。
长公主府从不厚此薄彼,各处工坊商铺夜间也添了识字课,学习良好有耐心的侍卫出来当先生,不过是些课时费和蜡烛钱。还别说效果非常好,半个月下来,丫头小厮都能当半拉读书人用,能写会算老省钱了。
有些老工匠带着儿子一起来,叫上头管事一顿骂骂咧咧,让把闺女也得带来,不然以后进不去主家铺子做工,悔断肠子。
谁说底层人不知道知识的珍贵,他们可太知道了,他们家乡老爷开的私塾,认字是按笔划收钱的,他们也就敢去找老爷给儿子取个名字而已。
绿荫生昼静,孤花表春余。
窗间梅落蒂,墙下笋成林。
风和垂柳色,地暖种瓜秧。
春日,风和日丽,风调雨顺。
皇帝陛下在河东诛杀叛逆,杀得人头滚滚,给老少爷们补上了开国时缺的那一课。顺道清丈田亩,编撰黄册,帮着夏收,土地、人口、粮食都有了。
孟夏,司隶小麦丰收,颗颗似黄金。
太子与秦王齐齐上折子表孝心,言道京师父老感怀父皇仁慈,自费修缮外郭大半城墙,洛伊令与少府令已经着手修缮剩余部分,夏末定能完工。兄弟二人再为皇帝陛下送上外郭田宅若干,让老父亲赏人用。以免河东一战起来的新贵,入城后还要赁房子住。
皇帝陛下龙心大悦,仿佛后知后觉,才想起大儿子已经当了三年多鳏夫,下令酌选淑女为太子妃。
秦王这边,皇帝把六儿子叫到身边,体验了一把打击封建士绅之现场版。老六带着一群侍卫,披甲飞马前往御驾所在,稀里糊涂跟着晃荡了七天,又飞马回京,寻苏记分说解惑。
原来,在河东大获全胜之后,皇帝陛下对司隶地区也很有兴致,带大军半数南下狩猎,留半数在河东巩固成果,预计秋日当归。
苏记将朝中局势大致推算了一刻钟,对皇帝的小心眼有了更新的认知,却也不晓得皇帝为何不在河东深耕,竟又去了司隶。
司隶趁着河东势弱,夺了同为山东盟友的吏部考功司,大约是打破了皇帝心中的平衡,这才要被大军过境敲打。
这倒像是吏部尚书的手笔,将陛下的关注自老家引走。
这位出身河东世家的济宁侯,不仅入伙晚,还爬的高,每次河东搞事,这位明摆着的首脑都能完美隐身,要么弃车保帅,要么壁虎断尾。苏记都抓不住他的把柄,感叹不愧是传承数百年的大族,家主最善于明哲保身。
只是不晓得,济宁侯全族是冬日亏损大,还是春日失去多。
皇帝最厌恶的,就是地方上的土豪劣绅,打击他们不留余地。
而后皇帝又特赏赐贤妃,贤妃闻弦歌而知雅意,将赏赐一分为三,大头送去长公主府,剩下两份则分与明媚、柳文卿。
明媚在后殿蹲了一刻钟,念单子的小太监才算完事儿,拿了荷包顾不上谢,连连灌水。
有御赐金银古玩压箱底,她的嫁妆,算是齐备了。
上次赵嬷嬷进宫,崔惟也是嬷嬷嘴边的常客,这位能收容贱籍女子,不介怀身份之别,亲自教导她们读书,极为令明媚感佩。
而且,他愿意用她的课本。
“推崇备至。”赵嬷嬷这样形容,“仲芳啊,对娘子的才华佩服的五体投地。”
明媚十分惊喜,有他在,便无需出宫后再开启蒙篇了。
他还有一票朋友,与他一般,愿意入庄子上教书,真心教导一群出身有瑕、未来有限的女子。
世家子弟,为国能征善战。
为民能做到这一步,已是仁义至极。
明媚与嬷嬷说,自己对崔郎君的品行也是佩服的五体投地。
赵嬷嬷又带了进来两万两银票,明媚还以为是他们乘船去南半球卖煤了。原来是郡主用了她的教材,特意给的版权费。
明媚诧异于数额巨大,感怀郡主大气,坚定的把这钱又让嬷嬷带出来,继续投入到纺织场后续建设了。
赵嬷嬷数次分说,劝明媚留着自用。
明媚念及招来的女工不易,考虑在纺织场外围,再圈一块地,建设职工宿舍区,给将来的女工们一个家。此事,也托付嬷嬷了。
明媚决定仿照国营工厂的规格办场,衣食住行学医,一切都要备齐。
正巧外围还有一家秋林堂,秋林堂两名女当家的底细已经探听清楚了,都是圈里人,好打听。
委托赵嬷嬷带出一些古代医学向现代医学演进的材料,或是麻沸散与外科手术,或是简易解剖学理论,或是细菌与病毒致病性的猜想。这些,若是薛大夫感兴趣的话,或者说不排斥的话,若是能谈,待出宫考察一番,可以作为合作医馆。
赵嬷嬷大为震撼,赵嬷嬷不太理解,赵嬷嬷带着银票出宫了。
点绿进来,将各处扫听来的秦王府六房女官底细,一一细说。
深绿、浅绿都听着,以后,这就是她们的战场了。
“和彩练,尚宫,原少府听用,家世清白,父母已荣养,其兄长任职乐府音监。”点绿说的简洁,透露出的信息却不简单。
父母荣养,就代表是皇帝家的世仆,只有开国前就跟随皇帝征战天下的奴仆,老年才有少府荣养的机会。
乐府音监,位卑职小,但此职位,是要经常面圣的,负责汇报各地采风的情况。
这样一位人物,到王府做尚宫,明媚觉得脑筋一抽。
“穆雨后,尚仪,原掖廷听用······”未等点绿说完,便有碎绿高声请安之音传来。
遂安公主又来,话里话外想让碎绿留在宫中,筹码出到四品女官,碎绿仍然不肯。
遂安公主气冲冲走。
第二日,她又来,还是劝碎绿留下,待她出嫁到封地,愿意给碎绿父兄官身,碎绿一听,立即便拒了。
遂安公主垂头丧气的走。
第三日,遂安公主送四口大箱子过来,全是给碎绿准备的衣服、器物、书籍等等,她是真喜欢这个朋友,碎绿十分感动,仍然拒绝了公主挽留之意。
明媚见状,邀请遂安公主闲暇去秦王府小住,公主心动了。
秦王府不仅有碎绿,还有文卿。
文卿诗作精妙,才情敏捷,文采斐然,是宫中一众女校书之冠。
文卿多愁善感,敏感细腻,孤标傲世,目下无尘,神妃仙子一样的人物。
文卿是遂安公主的启蒙女史,对公主的审美观影响甚重。
文卿是秦王李桢的青梅竹马,他们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心心相印,无人可插足其中。
苏记认为,柳文卿,是秦王府中最大的变数。
明媚知道,柳文卿,是秦王变了她都不会变的那个白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