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元年间,武安侯田鼢担任太尉之职,凭借亲贵的身份当权,韩安国把价值五百金的礼物赠送给田鼢。
田鼢在王太后面前称赞韩安国,天子也一直听说他贤能,就召见他任命为北地郡都尉,后来升任大司农。
闽越、东越相互攻伐,韩安国和大行令王恢带兵平定。
军队还没到百越地区,越人就杀死了他们的王投降了,汉朝的军队也撤回了。
建元六年(前135年),武安侯出任丞相,韩安国担任御史大夫。
匈奴来请求和亲,天子把这件事交给大臣商议。
大行令王恢,是燕国人,多次担任边疆的官吏,熟悉胡人的情况。他提议说:“汉朝与匈奴和亲,大概不超过几年对方就再次背弃盟约。不如不要答应他们,发兵攻打他们。”
韩安国说:“到千里之外去打仗,军队不会获得好处。现在匈奴仰仗着兵马的充足,怀有禽兽一样的野心,像鸟一样迁徒,很难控制他们。得到他们的土地算不上开疆拓土,拥有他们的民众算不上强大,他们自上古以来就不归服中原的臣民。汉朝的军队经过几千里去争夺小利,就会人困马乏,敌人就会凭借他们全面的优势攻击我们的疲敝之处。况且强驽到了射程的极限,连鲁缟也不能穿透;强劲风暴的末尾,连鸿毛都不能吹起。不是最开始不强劲,而是最后力量衰弱了。攻打他们没有便利,不如跟他们和亲。”
大臣们多数赞同韩安国的观点,于是皇上批准了和亲的建议。
第二年,也就是元光元年(前134年),雁门郡马邑县的豪族聂翁壹通过大行令王恢向皇上进言说:“匈奴刚刚和亲,亲信边疆的民众,可以用利益来引诱他们。”
朝廷暗中派聂翁壹做间谍,逃进匈奴境内,对单于说:“我能够斩杀马邑的县令、县丞等官吏,拿用这座城来归降,财物全都可以得到。”
单于赏识并信任他,认为这样做很好,就答应了聂翁壹。
聂翁壹就回来了,砍下死囚的头欺骗匈奴人,把人头悬挂在马邑的城墙上,向单于使者表示可信。
他说:“马邑的长官已经死了,可以赶快来。”
于是单于率领十多万骑兵穿过边塞,进入武州要塞。
在这个时候,汉朝埋伏好的军队有车兵、骑兵、步兵三十多万,藏匿在马邑城附近的山谷中。
卫尉李广担任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担任轻车将军,大行令王恢担任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担任材官将军,御史大夫韩安国担任护军将军,众将都归护军将军指挥。
约定好单于进入马邑城时汉朝军队就出击。
王恢、李息、李广另从代郡主攻敌人运送军用物资的队伍。
这时匈奴单于进入汉朝长城的武州要塞。
距离马邑还有一百多里的时候,将要抢夺劫掠了,却只看见牲畜放养在野外,看不见一个人。
单于认为很奇怪,就攻下烽火台,擒获了武州尉史。打算探问一下尉史。
尉史说:“有几十万汉朝军队埋伏在马邑城下。”
单于回头对左右随从说:“几乎被汉人出卖了。”
于是带兵回去了。单于出了边塞,说:“我得到尉史,是天意。”
就任命尉史为“天王”。
塞下传说单于已经带兵回去了。
汉朝军队追到边塞,估计追不上,就收兵了。
王恢等人的军队三万人,听说单于没有跟汉军交战,估计去袭击对方运送军用物资的队伍,一定会和单于的精锐部队开战,汉军必定会失败,就撤兵回去了,所有人都没有功劳。
天子因为王恢不出兵攻击单于运送军用物资的队伍,并擅自带兵撤回而生气。
王恢说:“最开始约定敌人进入马邑城,汉军就和单于交战,而我袭击他们运送军用物资的队伍,可以获得利益。现在单于得知了计谋,不到马邑就回去了,我凭借三万人的兵力不能打败他,只能是自取耻辱罢了。我本来就知道回来会被斩首,然而得以保全陛下的三万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