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书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选书中文 > 史记节选 > 第105章 货殖列传2

第105章 货殖列传2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从前,越王句践被围困在会稽山上,于是重用了范蠡、计然。

计然说:“知道要战争,就要事先做好战备;只有了解了货物的生产时节和用途,才算是真正了解货物。时节和需要二者相对照,那么各种货物的供需情况就都能够掌握得十分清楚了。因此岁星行至金位的时候,国家就会五谷丰登;行至水位的时候,粮食就会歉收;行至木位的时候,就会发生饥荒;行至火位的时候,就会发生旱灾。干旱的时候就要储备舟船,洪水的时候就要储备车辆,这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农业生产通常六年丰收,六年干旱,十二年就要发生一次大范围的饥荒。出售粮食,如果粮价每斗在二十钱,这就损害农民的利益;如果粮价每斗九十钱,就会损害商人的利益。如果商人利益受损,那么钱财就流通得不顺畅;如果农民利益受损,就不会再开垦土地。粮价每斗的价钱,向上不能高于八十钱,向下不能低于三十钱,这样农民和商人才能都获得利益。官府以平价出售粮食,控制物价,使关卡的税收和市场的供应能够源源不断,这就是治理国家的正道。至于积贮货物的常理,一定是要积贮那些完好无损适合久存的货物,以免资金周转不开。用货物和货物进行贸易,容易腐败和腐蚀的货物不要保留太长时间,不要囤居这样的货物以谋求高价。能够分析研究出哪种货物供过于求,哪种货物供不应求,就能掌握物价上涨与下跌的趋势。物价上涨到了极致就会归于低,物价下跌到了极点也一定会归于高。物价非常高的时候,将手中的货物如同丢弃像粪土一样立即抛出;物价低的时候,应该将低价买进的货物视为珍珠翡翠一样囤积。钱财就会像流水那样流通自如,周转灵活。”

勾践依照这个主张治理国家十年,国家富足,句践能够丰厚地犒赏战士,所以战士们个个英勇无比,迎着敌人的箭矢飞石,奋勇前进,如同口渴的人想要喝水一样,最终报仇雪恨,灭掉了强大的吴国。勾践又率军北上显示军威,号称“五霸”之一。

范蠡在帮助勾践洗雪了被困会稽山的耻辱之后,感慨地说:“计然的计策一共有七项,越国只是运用了其中的五项就能够实现意愿望。既然这计策已经在治理国家中施行,我想将他们也应用在治理家庭方面。”

于是,范蠡乘坐一叶扁舟,漂流于江湖之上,隐姓埋名,到了齐国就改名叫鸱夷子皮,到了陶邑又改名叫朱公。

朱公觉得陶邑是天下的中心,各诸侯国都有路通往这里,这里是进行货物贸易的最佳场所。

于是朱公就开始治理产业,囤积货物,垄断居奇,找准时机,谋得利益,而没有苛求于人力。所以擅长治理产业的人,能够择用人力而准确把握时机。

十九年之中,朱公曾经三次赚到千金钱财,先后两次将自己赚到的钱财分给那些贫贱的朋友以及远房的本家兄弟。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富有又乐意施行仁德的人。

后来朱公年老力衰,就将他的产业交给子孙去经营,子孙们治理产业,并且让它不断发展,最终达到数万家产,因而后人在谈论富翁的时候,都称誉陶朱公。

子贡在仲尼那里学成后,就离开了孔子来到卫国当官,他又用贱买贵卖的手段囤积货物,在曹国和鲁国之间进行货物买卖。

孔子一共有七十位高徒,所有的子弟中数端木赐最为富有。

原宪甚至连粗粮都吃不饱,只能隐居在在闭塞不通的小巷子里。

子贡乘坐四匹马拉的车子,带着束帛重礼前去访问诸侯,所经过的地方,没有哪个君主不对他行宾主之礼。

孔子的名声能够传扬天下,与子贡在人前人后的帮助分不开。

这就是所谓的相得益彰吧?

白圭,是西周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