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飨(祭祀)时,上玄尊(酒器),俎上放生鱼,先上大羹(肉汤),这是为了尊重饮食的根本。大飨时上玄尊而用薄酒,先吃黍稷而后吃稻粱,祭祀时先尝大羹而后享用各种美味,这是为了尊重根本而亲近实用。尊重根本叫做文,亲近实用叫做理,两者结合而成文,归于太一(道),这就是大隆(最高的礼)。
因此,尊上玄尊,俎上放生鱼,豆(祭器)中先放大羹,这是一致的。利爵(祭祀用的酒器)不饮,成事俎(祭祀用的器具)不尝,三侑(劝食)不吃,大婚时不废斋戒,太庙中不迎尸(代表祖先受祭的人),始绝(刚去世)时不进行小敛(整理遗体),这也是一致的。
大路车上的素帱(车帷),郊祭时的麻絻(麻布帽),丧服时先散麻(披麻戴孝),这也是一致的。三年丧期的哭泣不反(不回头),《清庙》之歌一唱三叹,悬挂一钟并敲击,朱红色的琴弦通越(琴弦的调节),这也是一致的。
礼开始时简单,逐渐形成文饰,最终归于节制。
因此,最完备的礼,情感和文饰都充分表达;次一等的礼,情感和文饰交替占上风;最下等的礼,只回归情感而归于太一。
天地因此和谐,日月因此明亮,四时因此有序,星辰因此运行,江河因此流动,万物因此昌盛,好恶因此节制,喜怒因此得当。
用于下则顺从,用于上则明智。
太史公说:至高无上啊!建立隆盛的礼制作为准则,天下没有人能增减它。本末相顺,终始相应,最完备的文饰有分别,最明察的事理有说服力。天下遵循它的就安定,不遵循它的就混乱;遵循它的就安宁,不遵循它的就危险。小人不能效仿它。
礼的外貌确实深奥,坚白同异的辨析,进入其中就显得无力。
礼的外貌确实宏大,擅自制定典制的狭隘之说,进入其中就显得渺小。
礼的外貌确实高远,暴慢恣睢、轻视世俗自以为高的人,进入其中就会坠落。
因此,绳墨摆正了,就不能欺骗曲直;衡器悬挂了,就不能欺骗轻重;规矩设置了,就不能欺骗方圆;君子审察礼,就不能欺骗诈伪。
因此,绳墨是直的标准,衡器是平的标准,规矩是方圆的标准,礼是人道的极致。
然而,不遵循礼的人不足以谈礼,称为无方之民;遵循礼并充分实践礼的人,称为有方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