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置否的是,南宁高阳氏一脉的血脉似乎是天生就被老天眷顾。当年的老王爷年轻时入京述职之时便引得一众闺中女子倾倒不已,如今的南宁王也是凭借着一幅昳丽的容颜俘获了李侧妃的心。而南宁王膝下三女二子皆为仪表堂堂、风度翩翩之人。
南珩曾在京城南宁王府的书房里见到过默良在十二岁之时为她的两位县主姐姐画的肖像,姐妹三人均有羞花之色,抛去心中的偏见,南珩依旧觉得默良的容颜为冠首。
高阳承悭和高阳承宇两兄弟有五分相似,但眉间的戾气着实减弱了他们的气概,以至于在这不缺貌美之人的京城,竟有一番泯然众人的味道。
所以即便是不曾见过其余的两位县主,只见到了这两位兄弟的南珩,就算是拍着自己那为数不多的良心,也必须说他的太子妃是最有气度最好看的。自然,这纯属与他的私心无关。
皇帝为了表明自己对南宁王一脉的重视,按照礼部的规矩,命一名皇子前去迎接使团,考虑到南瑞那家伙目前是光明正大地在九成宫里“养伤”,剩余的皇子还小,所以这份差事他即便是再不愿也只得给南珩。
刚刚谈和,做足表面功夫还是需要的。
所以南珩定然是先于默良拿到了这随行的名单,但是当整个南宁贺寿的使团入了京城后,他一眼就发觉了随行名单之中不对劲:
残江月匆匆来报,此次潜入京师的南宁方面人手竟毫无音讯。上官鹤听闻此事,眉头紧蹙,一股不安之感油然而生。事态紧急,他不敢有丝毫耽搁,即刻派遣心腹之人赶赴南宁,务必查明究竟行动途中可曾出现异常。
此般情形,仿若平静水面陡然投入石子,激起层层涟漪,令整个计划蒙上了一层阴影。每一分每一秒都显得尤为珍贵,上官鹤深知,必须要尽快知晓南宁那边的真相,才能确保后续行动不受影响。
而这一切,高阳默良完全是不知晓的。
南宁王的使团按照规矩下榻至南宁王府,原本有些清冷的王府里一下子就变得聒噪起来。高阳默良瞧着自己这两位兄弟还没有将父王母妃给自己的寿礼放下,就铆足了劲儿开始给京城的各大世家大族去递拜帖。
说起来他们这通让人看了大跌眼镜儿的行为,皆是听到了之前尹长史在前来的马车上说过的一则情报:高阳默良得罪了瑞王殿下以及其背后的世家大族。于是他们便想着去递拜帖以此来和这些人交往来为自己以后夺得世子之位来争取这些人的支持。
只是殊不知南宁王世子位之间的内斗,是被皇帝敲打过的,除了皇室成员之外,其余的世家大族是避之不及,更遑论上赶着去结交。要不是瑞王之事,他们连王世子的边都不敢聚拢三分,更不要说这些庶出的酒囊饭袋了。南宁王宠妾灭妻是出了名的,但是京城的世家大族将嫡庶却是分得清楚。以至于这一对兄弟递出去帖子后,没有一家能够敞开大门去迎接二人的。
尹长史长叹一口气,若非是早年间受过李家的恩,他发誓要效忠旧主,就是摊上这两个少主人,他还不如去投敌辅佐高阳默良。
这两兄弟的行动之大,即便是远在深宫里的不问世事的后宫嫔妃们也知晓了这些消息。自年后高贵妃依然是代掌六宫之权,好容易歇下来些时日,便招了兄长——高首辅叙旧:“兄长这些日子进宫有些久,不到宫门下钥不回府上,可是被那两位高阳氏兄弟给扰着了?”
说到这两兄弟,高首辅不禁摇头叹息:“人心难测,终究是人心难测啊……”他口中所说的“人心”,正是南宁王那难以捉摸的用心。嫡出的王世子虽为女子,却展现出非凡的气度与智慧。她举止有度、进退得宜,虽来京城不过半年,尚未与朝臣建立深厚交情,但仅凭那份从容不迫,已足以成为世家子弟中的佼佼者。
反观她的两个弟弟,却是另一番景象。这二人在封地时便仗着父亲的宠爱肆意妄为,如今到了京城,非但不知收敛,反而更加张狂。他们不懂得藏拙守愚,行事张扬,早已引起诸多非议。这般行径,恐怕无需他替太子殿下出手整治,自有有心人会让他们明白何为“教训”。
“既然兄长不愿说起,那太子殿下近些日子可找过兄长?”高贵妃也是知晓高首辅与太子明面上虽无往来,但是在太子十二岁那年,两人便已暗中来往。
高首辅思索,浅笑一番:“娘娘无需着急,太子殿下日理万机,臣也不好去打搅。”
这是为谁忙着呢?高贵妃搅茶的手顿住了,兄长这般说,定是知晓太子在暗中策划着某些事:“兄长多注意身子,莫要熬到太晚才是。这些日子多进宫来陪本宫说说话,好容易忙里偷闲,和亲人多聚聚也是好。”
“既是娘娘的意思,那微臣也只得遵命了。”高首辅口中虽如此应答,心中却泛起了层层涟漪。他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向了一个身影——南珩。陛下让他设法让高阳默良与王世子牵上关系,可他私下里观察王世子的态度,那疏离之意仿佛能化作实质的屏障,恨不得与高阳默良相隔千里。
都说各人心中怀着对彼此的考量,皆是为了对方着想,可这番情形,却实实在在地令他这个居中之人左右为难。他能感受到那份来自宫廷深处的压力,也能体察到年轻人们之间微妙的情感纠葛,这份差事,委实不易。
不过既然最近些时日殿下没有来找过他,说明他也默许了王世子的行为,他啊,等着就好。毕竟共同的利益才能让人联手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