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撑竿跳选手的习惯都是不一样的。
有研究表明,高水平的撑竿跳运动员持竿助跑一般是十八步到二十步。年轻的小运动员在开始训练的时候,往往也会依照这个范围来寻找自己最舒服的助跑步数。
事实上,这个“十八步到二十步”的步数并非绝对,只是根据大多数撑杆跳运动员的情况,大致划出一个范围。并不是所有顶级撑竿跳运动员助跑步数都在这个区间,像是罗斯托,他其实就习惯跑二十二步。
除了助跑步数以外,其他像是起跑的方式,跑到什么位置开始加速,插竿起跳前的最后几步要怎么处理……这些也都是在训练生涯中慢慢形成的。
包括持竿方式也同样如此。这种都是一旦形成自己的习惯、轻易就不会改变太多的个人技术特点。可能持竿高度会随着自身水平的提升也逐渐上移,但这类技术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沈应习惯跑十八步。
他的起跑方式比较中规中矩。
有些选手喜欢通过小碎步加速起跑。在成名已久的撑竿跳运动员中,意大利的卡萨林用的就是这种起跑方法。年轻选手里,法国的莱菲布勒,还有今天没有来大阪参加世界田径挑战赛的英国撑竿跳运动员乔·梅尔维尔,他们两个在起跑前也会先用小碎步预热一下。
除了小碎步之外,也还有其他一些相对来说比较复杂的起跑方式。比如说,起跑前像立定跳远那样先预摆两到三次……当然,双脚的站位并不是立定跳远那样并拢齐平、略微分开,而是一前一后、呈现出一种近弓步的姿势。
沈应就很普通了。他起跑的方式,除了手上多了一根撑竿,基本上和小学就会的站立式起跑没什么两样。
起跑后,前三步沈应一般不会做什么处理。他习惯从第四步开始加速——非常缓慢的加速,步伐略微加大一些,频率也小小的往上提一提。
经过这样一段不太剧烈的加速,使身体基本完成从起跑时的“静态”到“动态”的转变。这样以后,在第九步开始冲刺。到第十四步的时候,速度达到最快,撑竿前端也已经下压到一个恰当合适的位置……
然后就是第十八步。将撑竿插入海绵垫前方地面、下凹的穴斗中,起跳。
这是沈应习惯的,或者也可以说,是他最喜欢的助跑方式。但是话又说回来,也并不是每一次助跑都能这么“恰到好处”。
就像跑步项目的运动员,他们的每一次成绩也都是不一样的。这不仅和比赛当天的环境因素——比如说风速,温湿度等等——有关,也和运动员本人的发挥有关。
因为人毕竟不是机器嘛!
幸运的是,沈应这一跳——5米78的最后一跳的助跑,发挥得相当不错。
他没有刻意去控制,必须要在这一步开始冲刺,或者到那一步速度一定得达到最快……沈应想恐怕没有哪个撑竿跳运动员会助跑的时候这样精准地自我控制。再说一次,人毕竟不是机器。
通常沈应都是凭感觉去做的。
在感觉合适的时候——感觉身体已经完成了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的时候——开始加速。在感觉合适的时候——预速度已经足够的时候——开始冲刺。在感觉合适的时候——距离穴斗位置差不多的时候——插竿入穴。
也不会说在第几步的时候要把撑竿具体下压到哪个高度……要是助跑途中脑子里还在严密的计算这些东西、时刻关注各种细节问题的话,沈应不清楚其他撑竿跳选手的情况,反正他觉得自己是不行的,整个节奏都会乱套的。
不过,这一跳尽管没有刻意控制,但沈应能够感觉得出来,从起跑,到加速,到冲刺,再到最后的插竿起跳……助跑阶段的所有一切都很顺利。
沈应在一个自己很舒服的位置插竿起跳。不仅位置舒服,起跳的方向也很好——向着前上方,角度很小。沈应感觉这一跳的起跳腾起角度说不定都控制在了20度以内。
好得不能再好了。
5米78第一次试跳的助跑、起跳,绝对没有这么好的发挥。反过来说,这一跳在有了如此良好的开局之下,最终的结果必然会比5米78的第一跳好。而既然5米78的第一跳只是“差了一点点”,那么这次——
理应是可以跳过的。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沈应逐渐兴奋起来。
我能跳过去……我能行!
像是喝了四杯特浓咖啡,又像是酒后微醺,沈应不知道该怎么去形容,但他感觉棒极了。
在起跳之后,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团身转体。
沈应肩部肌肉收缩,身体轴心从“手”转移到“肩”,重心自下而上,完成了一次又快又好的摆体。他先是进行一次“兜回”式长摆,当身体与地面差不多呈现四十五度夹角时,再屈起髋部、双腿收起,将“长摆”变为“短摆”。
当然,这也是看感觉的。
在这样极快极短的跳跃过程中,甚少有余力观察自身与地面的夹角、或是其他什么,沈应基本上都是完成长摆后紧跟着就接上短摆。至于说两个动作之间的衔接,在什么时候结束长摆转为短摆的节奏,这些都是需要在日常训练中不断打磨精进的。
俗话说“熟能生巧”,这种技巧类的东西是没有捷径可以走的。不排除存在那些对撑竿和横杆都拥有很优秀的体感的天才,然而沈应觉得自己并不具有这样的天赋。
他可能在撑竿跳所需要的各方面身体素质都不错——他短跑速度很快,拥有较好的跳跃能力,上肢和核心力量也都不错。这些都是想成为优秀的撑竿跳运动员所必须要具备的。
但如果说对于撑竿的感觉,沈应自认为没有太大的天赋。想要达到像贝兹鲁科夫先是那种“人竿合一”的境界,短时间内是不可能的。
虽然自认“竿感不佳”,不过沈应这一跳的团身摆体完成得非常不错。长摆与短摆的转换衔接非常流畅。他感觉很好。似乎又进入到了之间那种专注的、好像整个世界只剩下自己与撑竿跳的奇妙状态。
这种奇妙的状态,也使得沈应接下来的一切动作都完成的十分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