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受经济条件限制,人们更倾向于自给自足,就像喜欢看杂志的人多,买的人不多;愿意借来看看或者花点小钱租来看的不少,所以在居民区的街头巷尾,应运而生了租书和杂志的店子,还带着卖一些杂货,生意都挺好。布料虽然要票证但跟成衣比特别便宜,愿意买成衣的人同样也不多;大多数人想穿新衣,都是买了布,出点加工费找裁缝做,至于成衣能做成什么样儿,就得看裁缝的手艺如何了。虽然走别人的路,刘悦也没有从美国进口纸样来卖,再小的商品也是商品;进口涉及外汇、关税和版权,这种问题目前她还没有能力解决,也不值得下本钱。经历过许多世界的她,对于服装式样不乏见识;刘悦干脆请了会打版的老裁缝,把想要的样式画给他。让老师傅按高矮胖瘦初步定了大中小号,同款打三个版就行;裁缝打好版就开始制作成衣,每次做衣服都是大、中、小号随机,一个样式只做一套。对于庞大的销量来说,做五套成衣的花费很是微不足道的;刘悦心情好的时候,这些衣服会按先到先得的顺序,无偿赠送给朋友或下属。卖纸样成本低廉,钱来的快还非常省事,关键是利润却不比卖成衣小。成衣一出来就赶紧找模特拍照供挑选,经过不断挑选、淘汰;杂志社已经有几个相对固定的模特。模特都是拿时薪的,如果能跟杂志社这种需求量大的客户签工作约;就等于有了固定收入,所以拍照时都特别配合,工作进展很快。这边定好版型制图送编辑部,编辑那边立时发给文员配上文字说明,交给校对检查看看有没有错漏;定稿的纸样和杂志会分别送去印刷厂不同车间同时开印,好让看中内页款式的读者能及时买到新款,花小钱赶时髦。很多小地方的裁缝自己不会设计,发现拿纸样做新款服装实用的很,干脆就买几套适合大部分人的中号,自己按比例放大缩小就行,在这基础上可以把领子、袖口、或者其它部位变个型,在别人眼里又是另一种款式了,这样做出来的衣服速度快且新颖别致,很受顾客追捧。随着杂志往二、三线城市以及经济发达地区的县城下沉,销量呈井喷式增长,纸样邮购业务占营收已经超过一半以上了。刘悦觉发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单一的纸样销售是经不起商海风浪的,她想了又想;干脆仿后世电视购物增加了日用百货、文具、礼品这些项目和代购业务,在内页添加了邮购推出的商品图片和目录,在杂志不断向外地辐射的同时,通过当地武装部退伍办挑选一些分配不下去,自己也没有办法找到工作;且生活困难的退伍兵,用自愿加盟、保障收入的方式,给一些优惠扶持;发展他们成当地邮购业务的代理商。
锦华公司升级为锦华集团的时候,刘悦研究生毕业,与其它私企不同的是,锦华集团内部设有党支部和工会。在锦华,这两个部门并不是别人以为的摆设,实际上前者负责所有员工的思想工作;后者负责维护职工权益,特别是女职工的权益。刘悦这么做的原因,是她早就打算找个合适的时机;把锦华上交国家,所以一扩大成集团公司就按国企框架建立的内部结构。倒不是她怕枪打出头鸟,其实是知道自己是条咸鱼的底子,能躺平的时候还是愿意躺平的,特别是现在一不缺钱、二也没有那么大的事业心。真丢了锦华这摊子,她还能专心搞学问,让宠着她胡闹的老师感受着点后继有人的满足感。恩师是被她忽悠成锦华集团第二大股东的,主要原因是刘悦身为董事长兼总经理,不爱坐班喜欢到处晃悠,自己宠出来的学生还能怎么样?继续宠就对了呗。他老人家退休后婉拒学校的返聘,替爱徒坐镇集团董事长办公室,也不爱管具体事务,平时只能靠倚老卖老的指挥两个副总处理常规问题。一开始是因为看中刘悦在学科上展露的天赋才愿意带她的,相处以后发现她在自己跟前不但有灵性还很乖巧,觉得跟刘悦各方面都很投缘,就自动代入老父亲的角色了,护她护得不行;还觉得她已经是大姑娘了早晚得结婚,就费心在自己家附近帮她找房子安家。这么找了几年,好容易找到了个因为落实政策腾退出来的小二进四合院;当初能让这院子逃过成为大杂院惯例的原因,是被个缺办公场所的单位接管了。人家按办公用房做了些改动,打掉一、二进之间的隔墙,让院子看着扩大了些许不至于显得局促;还增添了自来水、厕所和供暖设施,又挨着院墙建了抄手游廊连接了所有房屋,既可以当自行车棚,也让人避免了夏日暴晒,雨雪天气在院里走动也不用打伞。房主收回老宅后;并没有感觉添的设施方便生活,而是看着面目全非的旧居觉得家不成家的有点闹心,干脆卖了筹钱出国定居。这院子对于刘悦来说,简直是梦中情房啊,稍许收拾收拾就能住的四合院嗳!她赶紧跟着老师去买了下来,又回老家去一趟接来了父母,跟几位室友告别搬出单位宿舍。
父母来了,好处是一日三餐有人管;坏处是做父母的愿意管的可不仅是女儿的一日三餐,更想管她的终身大事,这能忍?不能够啊。她不想迁就也不愿意为这种事跟父母生分,于是;刘悦开始隔三差五的给辛国平和刘芬芳讲各种故事,核心内容都是父母自认为女儿好,非要女儿嫁不知根底的凤凰男;结果被人软饭硬吃,全家结局惨淡。或者做父母的想方设法高嫁女儿,以为这样孩子后半辈子终生有靠了;能过上好日子,最后遇上伪豪门或者因为门不当户不对被婆婆磋磨、全家鄙视之类,最后刘芬芳被吓得再不敢提相亲的事。刘悦怕两人太闲,会把注意力全放在自己身上,看他俩在家也是一副闲不住的样子,趁着学校扩建校舍后缺宿管,在职工家属中招人的时候,立马给他俩安排上。宿管因为工资少,又是临时工性质不占编制的;愿意来干的家属都是在家闷得慌,出来干点活打发打发时间的。工作是两班倒,一班是早五点半到下午两点,另一班是下午两点到晚上十点半;中间有半小时吃饭时间,好在当班时也清闲,还不用值夜班。看着老两口就这么乐不滋儿的再就业去了,连原本想回去帮衬儿子的事儿也不再提起。
在不缺钱的情况下,刘悦已经很厌倦为做生意没完没了的应酬;几世沉浮,她也没有了一颗做大做强的心,锦华集团是正好找到了一个风口,又被时代洪流裹挟,顺势而为发展到这个地步的,要不是手头这摊子关系到很多家庭的生计,不能说停就停,她早就收手了。部队后勤那边认识的领导某一次打电话说跟刘悦请教点公司经营方面的经验,她就索性在言语之间试探了一下自己这边被对方收编的可能性,明显感到那边恰如瞌睡遇上枕头一般开心!刘悦的心踏实了,熟悉这段历史的她知道现在这种无序的状态并不长久,过几年国家下发政策不允许部队跟政府机关搞三产了,还会整顿、取缔各种小金库,那些是以后的事;跟现在的她有什么关系?锦华公司很快移交给了部队方面,算是刘悦跟老师的无偿捐赠的,作为捐献企业的首要条件;指定了公司为支援因伤、残、病、生活困难的退伍军人成立一个基金会,以公司一定百分比的盈利,作为基金会使用资金来源定期注入。在国家给退伍军人提供的退伍费之外,对于因残疾和患病退伍者给与一定数额的安置费用以补前者之不足,凡是条件适配者、审核无误后优先发放,知道内情的部队领导深为感动,都夸师生二人是胸襟广阔、有大爱之人,刘悦这次只是笑笑没有谦虚,老师反倒意外的看了她一眼。公司交出去了,师徒俩一身轻松的到老莫喝咖啡聊聊天,老头笑眯眯的问弟子会不会后悔?从大佬圈子里离开,被放弃的不光是财富还有人脉和地位。刘悦回答:现在回大学刚刚好,学校目前正推行课时制;对于教师上班制度改革了一下,不要求朝九晚五的签到坐班,奖金按课时结算,所教课程被学生选修多的老师收入相应也增加,算是多劳多得的那意思。老师跟她在外头折腾了一番,加上有平反补发的工资;已经不缺钱了,他俩都喜欢搞研究,不是太愿意挣那课时费,老师索性退了学校分的套房回老宅进入养老模式,师徒俩比邻而居,一起光明正大的摸鱼。刘悦研究生毕业成为助教,这个时期论资排辈是常态;助教只能做些辅助并不能独立授课,她不耐烦做辅导员,想申请出国做交流学者,也顺便给自己增加点资历,老师得知刘悦的想法,忍不住略带讥讽的问:有没有搞错?你一个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不老老实实地在家看书刨故纸堆做学问,跑外国去学习中国古代文学?没毛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