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生他脑子空空,记不起来一成!
“悲夫!岂不是还要我三个大夜——”
“可是上回你请我润笔的那道折子?”
郑燮文采斐然,除了闻皎,中书舍人中几乎人人都会在有重要文书呈给皇帝前请郑燮润笔。
梅大人只差哭天抢地,“是又如何——哀哉!”
“我记得。”
哭到一半的梅大人大喜,惊讶地问:“你还记得?”
闻皎同样吃惊。
“等着。”
扔掉果核,郑燮掏出一份空白的折子,顷刻间便将文书写了出来。
梅大人候在边上,忍不住惊叹:“没错!没错!郑兄天资卓绝,竟有过目不忘之才——”
“说到工部,先前是楚王在管事儿吧?”落下最后一笔,郑燮倾身将折子递给梅大人。
“不是楚王在管,工部尚书是楚王妃的父亲。”同僚解释了下,又好像没解释。
言下之意,工部原本是楚王的。
“晋王殿下应当不会恼咱们多事。”
毕竟那本来就不是他的人嘛!
“要不请崔大人下次议事前问问晋王殿下的意思?”
大家纷纷说好,虽是天子近臣,但中书舍人毕竟只有五品,往后升迁还得仰几位殿下的鼻息啊。
郑燮忽然笑眯眯地说:“这工部侍郎的人选我有一个。”
“谁?"
郑燮笑意扩大,“正是在下!衙门虽低了些,到底是四品官。”
“可是修皇陵不止一年两年,郑兄你出身高贵——”
再说这工部,可不是吏部、兵部这等子权势部门,不够清贵,历来为士族不喜。
“我靠着家族荫蔽年纪轻轻便成了中书舍人……树大招风。”
郑燮不说的,大家都知道。
皇帝不喜欢士族,每次有重要的事,都交给闻皎去办,郑燮在中书省里,不是给这个舍人打下手,便是给那个舍人打下手。
他若是能寻个偏僻的衙门晋一晋官阶,倒是个不错的出路。
“便依郑兄所言。”
“以退为进。”皇帝浏览完中书省上呈的名单,递给晋王看。
赵铎很快意会,“这个郑燮倒是聪明。”
“你也同意?”
“崔相私下向儿臣举荐过他,卖士族个面子也无不可。”
皇帝却不大乐意,修皇陵这样的差事,只要不出错必能更进一步,这个机会给荥阳郑氏,真的不甘心啊。
“咱们虽然要打压士族,也不能辱没了有真才实学之人。郑燮年岁不大,修完皇陵还朝,正是堪当大用的年纪。”
郑燮年纪轻轻便是中书舍人,又有家族扶持,只怕不到三十便能成朝廷大员。
年轻一辈的士族子弟,就数崔行俭和他了。
“容朕再思量思量。”
平安通报外头工部尚书求见。
赵铎适时站起来,“儿臣告退。”
工部隶属尚书省,哪有越过晋王这个尚书令来议事的道理?工部尚书因着姻亲偏心楚王乃人之常情,可这般不将上峰放在眼里,着实可恨!
皇帝存了要替晋王出头的心思,不叫他退,“你到屏风后头候着。”
赵铎眸子一亮,感激地看向父亲。
“是,父皇!”
说到这工部尚书,也是皇帝潜邸时的旧人,才学虽比不得曹爽、卢挺之,可也为皇帝效过不少犬马之力。
封了爵位后本也还算安分,待到卢挺之死了,曹爽告老,他却得意起来。
毕竟如今尚书省中论资历谁也越不过他。
“老臣参见陛下。”
皇帝亲切地唤了他的字,吩咐平安摆座,“寻朕何事啊?”
“臣听闻晋王殿下要选一位合适的人选担任工部侍郎,老臣身为工部尚书,想向陛下荐几个得力的。”
“哦?且说来听听。”
工部尚书呈上了份折子。
皇帝浏览完,上头写的几个名字都不是什么有名之辈。
“这几个人都是什么职务?”
工部尚书一一道来,都是些七八品的散官,最高的那个也不过六品。
“这几个人品阶太低,又无功勋,岂有一步登天的道理?”
“这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工部尚书笑着举例,“闻皎不也是从翰林待诏一步成的大理寺正吗?”
他若不提闻皎,皇帝倒也不想与他置气。
如今算是戳了他肺管子,不由冷笑着问:“爱卿说说,他们之中谁能与闻皎相提并论?你说出来,朕愿意提拔!”
工部尚书哑言了。
皇帝冷哼,“你如今在晋王手底下,遇事可曾问过晋王?”
“殿下年轻,主意又大,老臣……”
“不如让晋王净了手奉茶,也叫你声岳父。”
工部尚书哪里还有第二个女儿!更何况晋王早早便娶了王妃,这是皇帝在刺他倚老卖老呢!
他侍奉皇帝多年,哪听过这个,忙从椅子上下来,伏着地道:“臣不敢!”
“朕与晋王,先君臣后父子,这才不乱了伦理纲常。”
言下之意,让他这个做岳父的别将与楚王的关系看的比君臣重。
若以楚王为尊,不将晋王放在眼里,那便是大逆不道!
“……陛下教训,臣谨记于心!”
皇帝冷哼,“朕瞧着中书舍人郑燮是个不错的人选。”
郑氏与楚王暧昧不是一日两日,若是将郑燮安排进工部,那楚王手中实权不仅不增,反还少了中书省的眼线。
这般安排,也好叫他收收不该有的心思。
工部尚书怄得想扇自己一巴掌,只能顺着皇帝说:“郑燮的确是个有才的。”
“那便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