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书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选书中文 > 重生东北1910 > 第286章 ‘哑巴’跟班

第286章 ‘哑巴’跟班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卓立仁说的这些话,要是放到现在,不说是胡说八道也差不多,至少也是‘床底下放风筝——出手就不高’,那他为什么还要这么说呢?时代背景不一样啊,任何事都离不开当时的历史背景。

现在是1915年,满清没了才几年?民国初立,街上的老百姓,脑袋后边还留着辫子的也不在少数,这个时候你跟这些人高谈阔论什么理想道德,多少有点鸡同鸭讲的意思。

中国的共产主义先驱们还在苦苦寻觅救国救民之路,能说出来个民主立宪就算是时代先驱的年代,还是来点实际的更容易让人接受。

还有就是得看对象是谁,要是那些年纪大有学问,满腹经纶的读书人,讲点理想和主义还说得过去,问题是卓立仁现在面对的都是些孩子,大一点的不过十几岁,小一点的还不到十岁,你在台上慷慨激昂说的挺来劲,下边这些孩子一个个都跟鸭子听雷似的全不明白,说的再好也跟没说一样。

还不如说些通俗易懂简单明白的大白话,再小的孩子也知道,将来长大了要娶漂亮媳妇,赚钱买地盖房子,这些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东西,才是最容易打动人心的,至于理想和主义,还是留着以后再说吧。

看着下边这些孩子们红扑扑的小脸上、眼睛里掩饰不住的兴奋,卓立仁的心里忍不住的暗笑,小孩子就是好糊弄,几句话就给激得眼睛冒火了。

他站在台上,给排队上来的孩子们挨着个的发红包,每一个红包里边是五块钱(铜元),这点钱虽然不多,对于这些失去了父母,无家可归的孤儿来说,已经是一笔小小的‘财富’。

很快他就看见刚才那个站出来答话的少年,把红包递给他之后,卓立仁叫住了鞠躬之后想下去的少年:“你叫什么名字?”

“回大少爷的话,我叫关峰”。

“几岁啦?”

“十四”

“你来我家几年了?”

“四年”

“你之前就读过书吧?”

“是,我在家五岁开蒙,除了俄语,现在学校教的这些早就学过,只是军纪森严,不敢造次。”

“你是汉人还是旗人?”卓立仁之所以这么问,是因为东北姓关的人除了少数闯关东来的,多为满人瓜尔佳氏改的汉姓。

果不其然,这个关峰还真是个在旗的,而且是上三旗之首的镶黄旗人,他父亲曾经在滨江道台府做过记书(文书),后来的府尹从满人变成汉人,他也被开革回家赋闲,开了一个私塾勉强糊口,不料夫妻皆没于1910年那场瘟疫,关峰还有一个九岁的弟弟,现在也在这个学校里读书。

旁边的陈强凑到卓立仁耳朵边上小声告诉他,这个关峰因为乖巧懂事又知书达礼,一直被那些老师当助手使唤,有时候哪个老师有个头疼脑热的,干脆让他代替自己读课本。

这些老师还在私下里给他开小灶,他有一个本事——过目不忘,不管什么,只要老师教过一遍,他就能记住,有的老师不信,为了这个还考过他,结果他能把老师一堂课上说的话,几乎是一字不漏的复述一遍,能做到这个的学生还有几个,可是过了一个月还能记住的就他一个。

卓立仁有点动心了,他看着关峰又问了一句:“你在家都读过什么书?”

“开蒙的书大都读过,《论语》和《春秋》读了一半家里就、、、、、、”

“哦?你还读过《春秋》?有点意思啊,你也姓关,也读《春秋》,可知其义?”

关峰听到卓立仁的话,两只大眼睛瞬间就变得极其明亮,脸上泛起潮红,胸脯急剧的起伏着,目不转睛的盯着卓立仁,一字一顿语气坚定的说道:“关峰与弟弟自幼父母丧于瘟疫,浪迹街头流离失所,老爷太□□同再造,大恩大德铭心刻骨!大少爷所言忠义千秋,小的虽不敢望其项背,惟愿以忠义许身!如蒙信重,当以此生追随,请大少爷赏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