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这群蠢货就该在爱丁堡立个告示牌,女王陛下于某年某月某日谋杀亲夫,热烈欢迎市民携鲜花围观,记得要买官方授权的谋杀纪念币。
亨利八世的嘴角扯出一个讥讽的弧度,苏格兰的玛丽简直愚不可及,她完全可以玩阳谋,冠冕堂皇的将达恩利杀死。
如果是他的话,他定然会想方设法的给达恩利扣上叛国罪的帽子,君主想要杀人多的是名正言顺的由头,毕竟达恩利可不是什么聪明人。
【2月7日的晚上,玛丽正在楼上丈夫的房间里,此时两三个人带着几麻袋火药进入了柯克欧菲尔德玛丽的房间。】
【这时的玛丽突然想起自己要去荷里路德宫参加一个假面舞会。离开房间的时候,她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话:“里乔便是去年这个时候被杀的。”】
苏格兰大使嘴角抽搐,所以他们未来的女王真的参与了这场谋杀,就算没有参与但起码也是知情的。
【2月8日早上,“轰!”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响彻爱丁堡上空。柯克欧菲尔德区那座属于老教士长的宅邸在巨响中瞬间化为废墟。然而蹊跷的是,达恩利并未葬身于爆炸现场,他和年轻侍从的尸体被人在四十码开外的城墙边发现,静静地躺在一棵老树下。】
【验尸报告显示尸体上未见任何火烧痕,这个细节与爆炸现场形成了诡异反差。调查人员还在草丛中发现了一把沾着露水的匕首,但奇怪的是,两名死者的身上都找不到任何刀伤。】
【总之,两人的死因成谜,人们都认为这一定是波斯维尔及其同伙所为。毕竟,众所周知,波斯维尔对达恩利恨之入骨。两天后,玛丽女王发布公告,悬赏两千英镑缉拿杀害她丈夫的凶手。】
【然而,她心知肚明,全城上下早已将矛头指向波斯维尔,流言如野火般蔓延。果然,不出所料,爱丁堡的城门和高墙上很快贴满了波斯维尔的通缉画像,画像上赫然印着一行刺目的大字: “此人便是谋害国王之凶手。”】
【伊丽莎白特意给玛丽致信问候,声称自己得知这一噩耗十分悲伤,双耳欲聋,神志惛愦,她又表示自己更为玛丽担忧,因为这时已经有传言说玛丽也参与到谋杀案中,伊丽莎白极力劝说玛丽现在就开始设法平息流言。】
【伊丽莎白表示,“哪怕此事指向了你身边最为亲近之人,也不能心慈手软。”这句话应该是劝说玛丽杀死波斯维尔。但玛丽读完信后,十分生气,拒绝回信,显然她是不愿按照伊丽莎白说的做的。】
亨利八世嗤笑一声:“真是愚不可及!竟将伊丽莎白的善意视如草芥。”苏格兰的玛丽如此耽于儿女私情,必将招致灭顶之灾,历史又何曾宽恕过耽于情爱的君王?
【欧洲各国宫廷对玛丽涉嫌参与弑夫一案议论纷纷。有些国家已经公开谴责这位苏格兰女王,而她的天主教支持者对此意见不一。】
【“倘若罪行坐实,”一位驻苏格兰的外交官在密信中写道,“英格兰境内的拥护者必将背弃她,届时她复兴旧教的宏图也将化为泡影。”】
【爆炸案后的次日,玛丽女王出席了侍女婚宴。在她的示意下,达恩利的遗体未经荷里路德宫圣堂的正式仪式,便被草草下葬,女王的如释重负之情,几乎溢于言表,她很高兴在自己的生活中彻底摆脱丈夫。】
【更加引人非议的是,她与波斯维尔伯爵几乎形影不离,她不仅将亡夫的骏马赐予这位宠臣,更是赏赐给他无数华服珍宝。而波斯维尔虽然是有妇之夫,但却已公然以情人姿态侍奉女王左右。街头巷尾的流言,此刻正化作动摇王权的惊雷。】
【伦诺克斯伯爵以弑君罪对波斯维尔提起公诉,这场震动苏格兰的审判最终定于四月十二日在爱丁堡市政厅公开审理。然而审判尚未开始,象征公平正义的天平早已倾斜,因为法官席上坐着的尽是波斯维尔的支持者。】
【审判当日,波斯维尔率领四千扈从招摇过市,铁蹄声震彻皇家大道。面对如此阵仗,悲愤交加的伦诺克斯伯爵甚至都不敢踏足爱丁堡。经过八小时装模作样的“审议”,法庭果然宣布波斯维尔无罪,这场庭审无疑是场闹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