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爱德华六世继位后,亨利八世开启的宗教改革如同脱缰野马一般,在全国掀起惊涛骇浪。而在狂热的新教徒眼中,这不过是神圣变革的序幕。】
【随后的六年里,英格兰的宗教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教义到仪式,每一项革新都深深烙上了爱德华时代的印记。这些变革如此彻底,以至于在伊丽莎白时代,人们仍将其视为宗教实践的圭臬,任何偏离都被视作倒退。】
【与此同时,亨利八世晚期开始的货币贬值问题愈演愈烈。在亨利八世时期,因欧洲各国陆续降低了货币成色再加上战争造成的财政困难,亨利八世不断降低货币成色以谋取大量钱财。】
【等到亨利八世去世后这项收入一共有三十六万三千英镑,他的儿子爱德华六世继承了这一方法。在1544至1551年间,伦敦物价飙升近90%,民生凋敝,而两位国王通过这种方式从中赚取了共计90万英镑。】
九十万英镑,亨利八世眼睛都亮了,降低货币成色居然如此赚钱,虽然他通过没收修道院和教士的财产获取大笔金钱,但他还有许多花钱的地方。
【雪上加霜的是,激进的宗教政策加剧了社会分裂。当新政权试图以“温和渐进”为改革定调时,各地已爆发多起圣像破坏事件。在爱德华加冕前夕,狂热的改革者趁机在全国教堂制造骚乱,迫使政府不得不出面谴责这种过激行为。】
【爱德华六世无疑是新教的绝对支持者,在爱德华亲笔写下的有关教皇权威的文书中,他将教皇称为“魔鬼的亲生子”,“反对基督的可恶暴君”。】
“上帝啊,这是何等的亵渎!”一位老贵族划着十字架踉跄着后退,仿佛那些话语会灼伤耳朵。虔诚的天主教徒们面色惨白,有人甚至将玫瑰念珠捏得咯吱作响——"罗马教皇是撒旦血脉"这样的字眼,简直比异端的火刑柱更令人战栗。
西班牙大使查普伊斯铁青着脸,这位哈布斯堡王朝的忠实臣子,此刻仿佛看到卡洛斯陛下震怒的面容,作为天主教世界的守护者,岂能容忍别人如此亵渎圣座?
“圣父在上...”法国大使从牙缝里挤出诅咒,他的目光死死钉在光幕上,仿佛要透过幻象直视那个胆大包天的异端国王。整个大厅回荡着拉丁语的祈祷声,贵族们胸前的十字架在急促呼吸中剧烈起伏。
【在改革过程中,托马斯·克兰麦无疑是爱德华六世的好帮手,他一直都是推进宗教改革的最主要力量,克兰麦主张彻底改变英国的宗教局面。】
【他向外界表明自己有妻子,这破坏了教职人员必须保持独身的天主教规定,故意展示自己的胡子(这在当时意味着主张改革),这些行为都代表了他的改革意图。】
【在爱德华的支持下,第一部宗教法正式颁布。1547年《禁制令》等关于教义和宗教的公告涉及了宗教崇拜中许多普遍现象。比如圣像前不允许放置蜡烛,圣枝主日不允许使用棕榈枝,拆掉教堂的彩绘玻璃,禁止吟诵《玫瑰经》,取消举着十字架的教会游行。】
【在1547年12月,全国的歌祷堂都遭到了袭击,与之相应的赎罪概念也遭到破坏。1548年3月,一条有关圣餐的新法令宣布人们在领圣餐之前没有进行忏悔的义务。】
【1549年又发布了新版《公祷书》。部分人难以接受如此激进的改革,其中以英格兰西南部诸郡的排斥情绪尤为强烈,强制用英语进行宗教仪式的规定触动了当地人敏感的神经。】
【皇家代表威廉·博迪巡视当地时的过激行为,引起了当地人的恐慌,人们担心珍贵的教堂物品将被查收。博迪第二年回到这里时,在康沃尔的赫斯特顿被暴民刺杀。这一事件仅是16世纪最令人震惊的一场民众起义的序幕。】
“哦,不。”威廉·博迪觉得自己快要晕倒了,他就这样草率的死了,还是死在那群卑贱的泥腿子手里。
【1549年,德文郡和康沃尔郡集合了一拨造反者,他们大张旗鼓地举出画有基督五伤的旗帜,他们明确要求所有教堂都应重新悬挂圣像,并坚持要像此前一样用拉丁语进行弥撒。大概约2000名造反者包围了埃克塞特,不出几日,那座城市营养不足的居民便开始抱怨“自己的肚子叫个不停”。】
【最终,皇家军队为埃克塞特人解了围,大部分造反者都得到了赦免,但部分头目则下场悲惨。比如圣托马斯教堂的牧师罗伯特·威尔士被处死在搭建于教堂塔顶的绞刑架上,在他死时身边有“圣餐铃、一串念珠和i其他的天主教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