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如注的深夜,赵涔亦的办公室宛如一座孤岛,玻璃幕墙外,闪电如银蛇般撕裂夜幕,将他的侧影无情地劈成两半,恰似他此刻内心的撕裂。
电脑屏幕上,南城河全息投影项目的数据在雨幕的映衬下泛着冷光,仿佛无数冰冷的细针。他死死盯着那些不断跳动的数字,眉头拧成一个死结。
作为项目负责人,他就像一个走钢丝的人,既要小心翼翼地处理事故后的后续事宜,又要在集团内部的权力斗争漩涡中艰难求生。
陆青云即将退休,集团内部守旧派和以陆修远为首的激进派矛盾日益激化,而这次项目事故无疑成了守旧派手中那把锋利的刀,狠狠刺向他们。
“赵总,盛世地产的撤资函。”助理林与顶着浓重的青黑眼圈,像一只疲惫的倦鸟,声音里满是忐忑,将文件轻轻放在桌上,那动作仿佛在放置一枚随时会爆炸的炸弹。
赵涔亦翻开文件的瞬间,办公室陷入了诡异的寂静,只有窗外的雨声愈发急促,像是命运的鼓点。不仅是盛世地产,其他投资方也开始动摇,显然有人在背后推波助澜。
他攥着文件的手指节发白,如同冬日里的枯枝,意识到这不仅是项目危机,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商业围剿,而他,已然成为了这场围剿中的猎物。
“赵总,材料二次检测结果。”林与再次将文件放在他手边,纸页边缘还沾着工地带回的泥渍,仿佛诉说着工地的艰辛与不易。
赵涔亦翻开报告时,腕表指针正指向凌晨两点十七分,这个时刻像一根刺,精确地刺痛了他——去年深秋,周漾因为天合世界城项目和他一起加班,也是这个时刻。
那时的他们,还没有表明彼此心意,工作虽然忙碌,却还有着借合作的关系见面的陪伴。
赵涔亦翻开报告,脸色愈发阴沉,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天空。新材料的稳定性远不如预期,这意味着之前的设计方案可能要全部推翻重来。
数据曲线在视网膜上烧灼出焦痕,新型环保混凝土的耐候性骤降40%,这意味着造价三亿的悬浮观景台将成为空中危楼,仿佛随时会在风中崩塌。
他扯松领带,喉结滚动着咽下铁锈味的焦虑,那感觉就像吞下了一团燃烧的火焰。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父母的身影,那段痛苦的回忆如潮水般再次涌上心头。
他清楚地记得,父亲被同行陷害,在负责的工程造价报表上动手脚。母亲发现了真相,眼中满是焦急与担忧,“你一定要为自己自证清白,不能背负这样的罪名!”母亲的声音在耳边回响。
可父亲一向正直,不想陷入权谋和站队斗争的泥潭,最终选择辞职出国援建,凭借自己的专业做好的工程。母亲不理解父亲的决定,觉得自己不被信任,又遭到抛弃,毅然远走他乡。
在国外稳定后,母亲给他建议参加国外有名的竞赛,“在国外好好发展,不要像你父亲一样被权力玩弄,一定要站稳脚跟。”母亲的话语中带着无奈与期望。
如今,他虽然在国内有名建筑商贸集团,却依然陷入了类似的困局,命运仿佛跟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很晚了,林与辛苦了,你先下班吧,我会跟行政部讲明天放你一天假,在家陪孩子吧。”赵涔亦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些,就像努力在暴风雨中保持平静的湖面,但他的眼神中依然藏不住疲惫与焦虑。
与此同时,周漾正站在医院走廊里,望着窗外的雨幕出神,眼神中满是迷茫与担忧。
陈浅的伤势已经好转,但她心中的愧疚并未减轻,那愧疚如同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她的心头。手机震动,是赵涔亦发来的消息:“今晚加班。”短短几个字,让她的心凉了半截,仿佛被泼了一盆冷水。
自从项目出事后,赵涔亦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就像一座沉默的冰山。他们之间的交流,也只剩下工作上的简短对话,那些曾经的甜蜜与温暖,仿佛都被这场项目危机吞噬了。周漾回想起几天前在施工现场的争吵,那是他们在一起后第一次激烈的冲突,每一句话都像一把锋利的刀,刺痛着彼此的心。
“这些国外的技术根本不适合国内的环境,也不适合南城河的项目理念!”周漾指着设计图纸,语气激动,眼眶里闪烁着焦急的泪花,声音里满是担忧与急切。
“我们应该从中国传统建筑中寻找灵感,而不是一味地照搬国外的东西!传统建筑历经岁月沉淀,蕴含着古人对建筑与自然、人文关系的深刻理解,我们用传统建筑的营造智慧,结合现代营销理念,能打造出既有文化底蕴又有市场吸引力的建筑项目。”
赵涔亦的脸色瞬间冷了下来,他的眼神中带着疲惫与烦躁,仿佛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周漾,你太理想化了。现在项目已经面临危机,传统建筑的施工周期长、成本高,根本无法满足现代市场快速周转的需求。我们需要更先进的技术来支撑项目,快速完成项目才能在市场中立足,我输不起,这个项目也输不起!”
“难道传统建筑就没有可取之处吗?”周漾眼眶泛红,声音有些哽咽,心中满是委屈与不甘,“你看看那些百年、千年的古建筑,它们历经风雨依然屹立,靠的就是传统营造技艺的精妙。老一代传统建筑师,他们遵循传统建筑的营造法则,一个项目往往花费数年甚至数十年,用时间打磨建筑品质,靠建筑本身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吸引客户。而我们呢,过度依赖科技,快速堆砌项目,这样的建筑没有灵魂,也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赵涔亦!你看看这些设计图纸!”周漾猛地将平板推到桌前,南城河全息投影的3D模型在冷白光中流转,映得她眼底泛起泪光,“你把飞檐翘角做成几何切面,用激光束替代传统瓦当,这哪里是传承?分明是披着中式外壳的科技标本!”
赵涔亦捏着咖啡杯的指节发白,瓷杯在桌面划出刺耳的声响:“不打破传统框架,如何实现文化再生?国外早就在用数字孪生技术重塑历史街区,我们难道要抱着斗拱榫卯原地踏步?”
“原地踏步?”周漾抓起案头的《营造法式》重重摔在桌上,泛黄书页簌簌抖动,“宋代匠人用糯米灰浆砌墙,历经八百年风雨不倒;徽州古宅的天井设计,让自然光与雨水形成生态循环。这些智慧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建筑哲学,不是你用全息投影就能复制的!”
“哲学能解决工期问题吗?能说服投资方吗?”赵涔亦突然起身,椅子在地面拖出尖锐的摩擦声,“你以为我不知道传统建筑的美?可现在南城河项目资金链断裂,投资方每天都在催进度!国外的模块化建造技术能缩短三分之二工期,智能监测系统能规避80%的安全隐患,这些才是救命稻草!”
周漾后退半步,撞上身后的资料架,泛黄的古建筑测绘图纸纷纷飘落:“所以在你眼里,建筑就是冰冷的效率数据?你忘了当初为什么学建筑?我们不是为了让钢筋水泥吞噬文化根基!”
“够了!”赵涔亦猛地捶在桌上,震得平板电脑剧烈晃动,“你总说我崇洋媚外,可你知道国外的建筑圈有多残酷?我在MIT实验室连续三个月睡在折叠床上,被导师骂得一文不值!现在你轻飘飘一句‘忘了根’,就能否定我这些年的挣扎?”他喉结滚动,声音突然变得沙哑,“国内建筑圈讲究人脉关系,靠喝酒应酬拿项目。可在国外,只有用数据说话,用技术证明自己……我只是想在这个行业站稳脚跟,给我们一个不用看别人脸色的未来。”
死寂笼罩办公室,唯有电脑风扇发出微弱的嗡鸣。周漾弯腰捡起地上的图纸,指尖抚过某处标注的“月梁做法”,声音轻得像在说给自己听:“可真正的未来,不该是让传统建筑在数据洪流里彻底消失。”她转身时,发丝掠过投影仪的蓝光,在墙上投下破碎的剪影,“就像你曾说过,建筑要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现在看来,你连桥的方向都走反了。”
争吵过后,两人陷入了冷战。赵涔亦把自己埋在工作里,试图用忙碌来麻痹自己,逃避内心的痛苦与迷茫,就像一只躲在壳里的蜗牛。而周漾则全身心投入到陈浅的康复和纪录片的筹备中,想用工作填补心中的失落,那失落就像一个无底洞,怎么也填不满。
深夜,周漾回到自己家,看着赵涔亦一个月前留在这里的白衬衫,除此之外空荡荡的屋子,心中一阵酸涩,仿佛被人狠狠揪了一下。
她打开电脑,开始整理纪录片的资料,和这次事故的安全施工材料,却不由自主地想起赵涔亦。她知道他压力很大,也明白他内心深处的不安——父母失败的婚姻,让他对感情始终保持着距离,就像筑起了一道厚厚的城墙,对理想主义抵触。父亲的理想化和职业选择,让他抵触理想主义的事物。
但她没想到,这次的分歧会让他们的关系变得岌岌可危,他就像一座看似露在海平面的冰山,而万年的冰川根本不会因为她的一点温暖而融化。
第二天,赵涔亦在办公室里揉着太阳穴,脑海中不断回响着周漾的话。他何尝不想和她好好沟通,但每次话到嘴边,就变成了冷漠的回应,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阻止他。
他害怕暴露自己的脆弱,更害怕重蹈父母的覆辙,或者被亲近的人抛弃,比起虚无的感情,工作给他带来的现实感更好把握,就像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
“赵总,陆总找您开会。”助理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赵涔亦起身,整理了一下领带,朝会议室走去,每一步都像踩在棉花上,充满了无力感。等待他的,是守旧派的新一轮责难,还有更多关于项目的难题,仿佛是一个永远走不出的迷宫。
会议室内,气氛凝重得让人窒息,仿佛暴风雨前的宁静。守旧派的高管们你一言我一语,将项目事故的责任全部推到赵涔亦和陆修远身上,每一句话都像一把重锤,砸在他们的心上。
“你们年轻人啊,就喜欢追求新东西,沉不住气!”一位头发花白的高管敲着桌子,语气严厉,“新材料的运用哪是一朝一夕的事?得经过时间的打磨、实践的检验才能用在项目上!建筑是什么?那是百年大计,地基不牢地动山摇,容不得半点马虎!”
另一位戴着金丝眼镜的高管也跟着摇头,满脸痛心疾首:“现在的年轻人,以为在国外喝了几年洋墨水,就把老祖宗的东西全忘了!看看那些老一代传统建筑师,人家做项目,从选址、设计到施工,一步一个脚印,遵循传统建筑的营造法式,一个项目能做上好几年甚至几十年。他们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对传统的敬畏,对品质的坚守!这样做出来的建筑,才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再看看你们,”又有人拍着桌子站了起来,满脸怒容,“过度依赖科技,追求速度,恨不得一个月就搞出个项目。这样做出来的东西,没有时间的沉淀,没有文化的根基,就是一堆没有灵魂的钢筋混凝土!这次项目出问题,就是你们急功近利的后果!”
陆修远刚要反驳,赵涔亦按住了他的肩膀,眼神中带着无奈与隐忍,“各位前辈,我承认这次项目确实存在问题。但我们采用新技术也是为了推动行业发展,而且我们也在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希望大家给我们一些时间。”
“时间?”最先开口的高管冷哼一声,“你们浪费的时间还不够多吗?建筑不是儿戏,不是你们拿来实验的玩具!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那都是经过千百年验证的,你们倒好,放着现成的不用,非要另辟蹊径,现在出了问题,谁来负责?”
会议结束后,赵涔亦独自站在公司的落地窗前,望着外面的雨夜。手机在口袋里震动,他掏出来,是周漾发来的消息:“今天有暴雨,记得带伞。”看着屏幕上的文字,他的喉咙突然发紧,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但很快又被无奈与痛苦淹没。会议上老一代建筑师的观念竟然和周漾不谋而合,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他苦恼不得解。
他想回复,却又不知该说些什么。犹豫片刻,他关上手机,重新投入到工作中。在他看来,或许只有把项目做好,才能证明自己,才能给周漾一个未来,却不知自己的沉默和逃避,正在一点点消耗着周漾的热情,也让他们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深,就像一条无法跨越的鸿沟。
而此时的周漾,还在期待着赵涔亦能主动打破僵局。她不知道,等待她的,是更深的误解和痛苦。周漾的手指悬在发送键上颤抖,对话框里“记得吃饭”四个字被删了又输,最终变成机械的“今天有暴雨,记得带伞”。
她望着病房玻璃门倒影里自己浮肿的眼睑,想起昨夜整理纪录片素材时翻到的视频——三个月前赵涔亦蹲在南城老宅天井里,指尖抚过斑驳的砖雕纹样,眼神柔软得像春日的南城河,声音里满是惊喜与热爱,“你看这些冰裂纹花窗,明代匠人用糯米灰浆调配出不同折射率的琉璃,能让阳光在雨天也……”那时的他,眼中闪烁着对传统建筑的热爱,与现在的冷漠判若两人,仿佛是两个不同的灵魂。
此刻手机突然震动,惊落她眼睫上的水珠。点开却是吴谐发来的施工现场照片:被雨水泡胀的设计图纸上,她亲手标注的传统榫卯结构方案被红笔粗暴地划了叉。她的心猛地一痛,仿佛自己的心血被无情践踏,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心中满是委屈与愤怒。
转机出现在某个寻常的清晨。工地角落的监控摄像头无意间录下了关键证据——盛世地产雇人破坏施工设备,导致陈浅意外受伤的全过程。
画面中,几个陌生男子鬼鬼祟祟地潜入工地,对着设备动手脚,而这一切都被清晰地记录下来,就像一部揭露真相的电影。证据确凿,警方迅速介入调查,盛世地产的阴谋终于败露,真相大白于天下。
与此同时,经过反复检测和验证,他们研发的新材料被证明并无问题,结构设计也没有问题,现场的坍塌也是人为破坏,之前的数据异常不过是敌人的恶意篡改。这个发现让整个团队为之振奋,欢呼声在办公室里回荡,也让赵涔亦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光明,佐证他的很大部分决策没有错,周漾公司的设计和材料运用为没有问题。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新一代的建筑师们日夜奋战,不断优化设计方案,每一次修改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一线工人们兢兢业业,确保每一个施工环节都精准无误,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文化馆积极提供传统建筑资料和文化支持,为项目注入文化的灵魂;媒体则大力宣传项目的理念和进展,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伟大的项目。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南城河全息投影项目逐渐走上正轨,就像一艘迷失方向的船,终于找到了正确的航线。
四月中下旬,项目终于完美建成。经过十几轮严格的前期验收,只等五一对大众开放。看着眼前宏伟而又充满科技与传统融合之美的建筑,赵涔亦心中感慨万千,一向冷峻的他此刻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曾经压在他心头的巨石终于落地,他以为随着项目的成功,他和周漾之间的裂痕也能随之愈合,就像修补好一件破碎的珍贵瓷器。
然而,现实却给了他沉重一击。项目结束后,赵涔亦满心欢喜地打算找周漾坦白自己的感情,却从陆修远口中得知,周漾已经申请了北城大学的建筑学博士入学考试,正全身心地投入到考核项目设计中。
赵涔亦这才惊觉,他和周漾之间的疏远并没有随着项目的完工而有所改变,反而在不知不觉中愈演愈烈,就像两条渐行渐远的平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