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进没死,所以王延明杀他的罪名就不成立,所以王延进被关进大牢的当天,王延明就被释放了。王家第二天就摆了宴席,请来亲戚朋友好一番庆祝。
梁文平自是不喜欢这种热闹,因为王嫣的事情,他对王家所有人都心存芥蒂。所以当郁郁寡欢的公孙策来找他去喝酒的时候,他二话不说便同意了。
公孙策想找一处寂静无人又风景优美的地方,梁文平便推荐了他做俗家弟子的大悲寺里的一处庭院。公孙策去过大悲寺,所以对于那如画的美景也很有印象,二人提着几瓶酒就去了。
到了那处庭院,梁文平指了指那院中的一个亭子,公孙策点了点头,两人进亭子入座。
梁文平给公孙策倒了杯酒,又给自己斟满,“公孙大人,怎么不见展护卫?”
“现在又不办案,不用叫我大人。”公孙策端起酒杯朝他虚虚一敬,道:“我们今天是酒友,不醉不归。”
梁文平笑了笑,“大人说的是。”
“喂……”
“好,公孙先生,这样总行了吧。”
公孙策和梁文平碰了一下杯,抿了一口酒,“展昭昨天练了一天的剑,现在正在休息。”
梁文平理解道:“是因为包大人的事情吧。”
公孙策点头,一口喝尽杯中残酒,自己给自己又倒了一杯。
梁文平又道:“先生今日找我喝酒,也是因为包大人的事情心中郁闷吧。”
“一醉能解万古愁……”公孙策喝干酒杯里的酒,觑了他一眼,“你就不能只喝酒吗?”
梁文平苦笑,瞎子都看得出来,公孙策是要灌醉自己了。
但是两个人,美景在前,好酒在后,怎么可能不说话,梁文平忍了一会儿,没忍住,又谈起来,“我以前时常听人提起,开封包大人与公孙先生既是对手又是朋友,如今看来果真如此。”
公孙策酒杯一顿,垂下目光,“我早就不把包拯当做对手了……”
“他是我的好友,更是知己。”
梁文平正要再说些好话,却听到公孙策几不可闻的声音:“只可惜他不在了……我再也见不到他了。”
他说完便大口喝酒,一瓶酒已经饮尽,他又开一瓶。
公孙策似乎想把自己沉在酒里,再不清醒,梁文平看着,忽而有些于心不忍,他斟酌着词句,道:“也许包大人正在办一件很麻烦的案子,不希望把先生牵扯进去,所以……”
“咚”公孙策把酒杯重重放下,话语已带三分酒意,“我与他相交数年,办过的麻烦案子不知道有多少,不想把我牵扯进去……哼,我比他毫不逊色,他当我是什么,废物吗?”
梁文平转了转酒杯,“先生误会了,我不是这个意思……”
他想了想,缓缓开口:“我有个朋友曾经说过,他心底有个很重要的人,就算他和那个人约定过同生共死,但真遇到事情,还是希望自己一个人承担。”
公孙策不知是被这话里的哪一句触动了,他看了看酒杯里映出来的倒影,是一个人的脸,他自己的脸:心事重重,垂头丧气,看似坚强,其实软弱无比。他突然笑起来,轻声道:“……真羡慕那个人。”
“羡慕?”梁文平看着他,带着莫名地意味,笑起来。
两人推杯换盏,你来我往,不多时,已去了三四瓶好酒。公孙策还在喝着,梁文平推说不胜酒力,怕喝醉后出丑,便起身告辞。
他走到院门处,正要抬脚往西回王家,一阵冷凉地秋风吹过来,带起他一分清醒,地上的枫叶飘起来,又悠悠落下。他顺着那落叶看了看仍在亭子中不停倒酒喝酒的蓝衣公子,忽然转身朝另一个方向走去。
“你喝酒了?”
“嗯,陪公孙先生喝的。”
“……他心情不好?”
“假包拯让他筋疲力竭,我觉得他撑不下去了。”
“公孙,比你想象的更坚强。”
“他喝了很多酒……”
“……我现在还不能出现在他面前。”
“他在竹梅亭,已经喝醉了。”
“……”
“一个时辰后,我会去通知展护卫。”
“……多谢。”
竹梅亭在大悲寺一个僻静的院落里,已经入秋,枫叶满地,包拯一路走过去,脚下踩着的落叶发出沙沙的声音。他想,也许是他冲动了。
他一向深思熟虑,这次敢来,也是深知公孙策酒量浅,而且记不得多少喝醉后的事情,只是他唯一没有把握的是自己。他害怕自己见到公孙策之后,会犹豫,会不舍,会把这些时日步步为营的筹划尽数推翻。
可他更怕如果不来,连最后一面,也不能如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