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关如意的事,我身体一直这样。”君如是忙道。
李氏收回白如意的目光,重新展开笑意,落在镜中君如是的脸上。
君如是闭着眼,听她的声音一直在耳边萦绕,她的指腹在她脸上来回盘旋。
半晌,都停了。
她睁开眼,见李氏一脸笑意:“瞧,如今看着气色好多了,哪里像生病的人?”
她将君如是拉起来,对金玉说:“服侍姑娘去换了新衣服。”
“不必了……”
君如是才开口就被打断,“那怎么行,今日来了这么多客人,自然要正式一点。”
李氏维持着达不到眼底的笑意,催促金玉:“快些。”
金玉点头,拿起衣服,一手搭上君如是的腰:“姑娘,来吧。”
君如是被迫换上了新衣服出来,粉嫩嫩的颜色衬得她肌肤胜雪。
“嗯,不错,头发再弄一下。”李氏满意地点点头,让如意过来,“来,你替你们姑娘弄一下,半个时辰我再来。”
说罢,她丝毫不拖泥带水地走了。
如意冲着她远去的背影哼了一声。
“李夫人今儿怎么了?又送衣服又送胭脂的,哪里就这么好心了?”
君如是有些不安,但她没说什么,只是坐在了梳妆台前:“先看看吧。”
半个时辰不到,李氏又来了。
这回她的笑意更盛了。
“啊呀,真不错,让我看看。”
她仔细上下打量着君如是,像看一件货品。
“随我去后院吧,女眷都在那赴宴。”她说。
君如是走之前望了眼镜子中的自己,胭脂造就的容光焕发,衣服衬托的肤若凝脂,除了那一双如常的眼,都不像是她。
跟着李氏来到后院,后院是个花园,前厅那些客人的女眷便在这里另设了宴。
人很多,大约七八位夫人与小姐。
李氏笑容满面迎上去:“这位便是我们家大女儿如是了。”
有人笑道:“啊,果然是个美人。”
“听说会吟诗作画,还是个才女。”
也有人走过来挽住君如是的手,仔细打量,笑道:“听你母亲说你身子弱,如今怎么样?”
“好了好了,也不是什么大病,将养将养就行。”李氏道。
那人点头:“果然,虽然身子弱点,但脸色却还好。”
君如是还没弄清楚情况,又听她问:“平日喜欢读书是么?”
“您是?”君如是微怔。
只见这妇人大约五六十,一身的绫罗,发髻上簪着一根金镶玉的簪子,坠着一溜浑圆的珍珠,在日光下熠熠生辉。
她体态富贵,脸带笑意,听君如是这般问,并不开口,反而是看向李氏。
李氏忙笑道:“这位是景寿州刘将军家刘老夫人,还不快见过。”
听到“将军”二字,君如是心里咯噔一下。
见这位刘老夫人笑意盈盈地看着自己,她生出一股强烈的不适感。
但好歹礼貌是有的,她稳了稳心神,施礼:“见过刘老夫人。”
“好孩子,来,过来坐下。”刘老夫人点点头,拉着她坐在自己身边。
她问:“听说你平时喜欢读书?读了哪些?”
君如是轻声道:“只随便读了点。”
“听你母亲说,你平时喜欢作诗画画,还会弹琴是么?”
“不敢贻笑大方……只是粗通皮毛的娱乐之举而已。”
刘老夫人点点头,眼里有满意的笑意。
“身体不太好,如今还在吃药吗?”
“多谢老夫人关心,自小身子便不大好,药是常吃的。”
“大夫怎么说?”
“只说好生养着。”
刘老夫人拍拍她的手:“看来是没有大事了,年轻小姐身子弱也是常事,多吃点人参燕窝养着,不出一两年就好了,别担心。”
李氏时不时往这边看着,悄悄留心着刘老夫人的表情,见她一直带着笑意,便也放了七八分的心。
……
启源镇上进了一辆旧旧的马车,慢慢地来到了君家的门口停下。
上面下来个年轻人,大冷天却只穿一身粗布旧衣,给了车夫钱之后,便背着个布包,一边搓着手哈气,一边走到了君家的门前。
张伯见他往这边看了几眼,有些欲言又止的样子,便主动招了招手。
“小伙子,你什么事?”
年轻人冷得面色发紫,手上也多是皲裂,看起来吃了不少苦。
他说话的声音也因天冷打着颤。
“大伯,我……我找君老爷。”
“找老爷?找老爷什么事?你是哪位啊?”
“先父姓杨,名泰,先母姓桑,他们曾与君老爷君夫人有过故交,在明远乡的时候。”
张伯思忖一番:“可有凭证?”
“有,不过,我想亲手交给君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