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会一结束,于静就被围住了,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跟她说话。
“你现在好厉害啊,直接找校长反映情况。”
“你知道校长打算怎么给我们解决问题吗?”
“你直接找校长,班主任会不会生气啊?”
“你作文写得好厉害啊,一会儿回教室借我抄抄。”
“你说的那些话是你自己想出来的吗?文笔好好啊……”
……
杨老师正式讲课前表扬了于静,夸她勇敢、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会对身周不恰当的事情妥协,敢于跳出思维惯性。
于静很汗颜,她的出发点只是为了下午、晚上能有口热水喝。
初三晚自习,学校没有晚饭吃,速度快、离家近的人可以回家吃晚饭,离得远又不想回家可以自己带。大冬天,吃自己带的东西,就冷自来水的感觉,实在糟糕透了,哪怕是口温水也好一点啊。
于静心中一动,只有初三有晚自习,能不能先供应初三热水呢?想到这一茬,她课间立刻找杨老师提建议。
杨老师觉得有道理,回复她:“好,我会跟校长反映的。”
期末考试快到了,老师们每天都布置很多作业,于静自认为写作业比较快,碎片化利用各个时间的,到家后都要做题到11点,写完当天的小说,十二点多,睡觉时接近一点了,非常疲惫,全凭挣钱的动力支撑着。
挣钱要先满足当下的生活,如果满足了当下生活的同时,又是一笔绝好的投资,钱花的就更值了。
明年她要升学,排名第一的A中离家十八公里,排名第二的高中离家更远,在另一个镇上,有四五十公里。她不打算住校,如果码字勤奋,说不定能在开学前攒两三万,够付首付;不能贷款的话,就买一个小套过度。
她的老家,N线小城市,教育大省中教育名市的优秀教育县级市,18-19年,最好的学区房价格,一度飙升至三四万一平方,据说因房价上涨过快,遭到了上级机关的批评。
很多其他城市、省会的人会去买房,想各种办法,安排孩子插班念书,炒高了房价,后面几年学区房的房价跌了一些,也还算□□,比省会大城市都跌的少,买房自住或投资绝对不亏。
如果她家有钱去市里买房,却不还舅舅家钱,于静怕舅舅不高兴,所以她想再努力一点,多挣点钱。
于静成年工作后,听到、看到过很多奇葩事,相比之下外婆家这一方的亲戚已经算很好的亲人了,有些人私底下会较劲、比较,偶尔说一些斤斤计较、不中听的话,但大家大面上都过得去,谁家盖房、或有事,都能互相帮忙,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于静想维护好这些关系,不想破坏它。
每次想到这些事,回看过去,于静都会由衷地赞叹,外公绝对是一个大家庭中领军的标杆人物,他带好了头,后面孩子就不会长歪。
解放前出生的外公,不喝酒、不抽烟、不打人,地里干农活的主力,家里的事也会搭把手,对孩子们一直都是夸夸夸。
于静没见过外公怎么养儿女,但见过外公养孙子孙女,表姐表弟们家务做了三分,他对外能夸出五分、七分,当众表扬孩子们时,语气真诚、神情喜悦又赞叹,把表姐表弟夸红了脸。
外公当过几年大队干部,后来大舅生二胎,被罚没了。虽然先有大孙女,后有大孙子,但他和大舅都不算重男轻女的人,孩子们都一样养大,供他们读了大学。
女儿结婚在外市买房,出钱、出装修,儿子结婚也一样的待遇,甚至因为不肯多出钱,被表弟埋怨房子买的偏,没买在更好的位置。
乡下,一般默认女儿嫁出去,楼房给儿子。
15年左右,大舅不再外出打工,回了老家,他借口要开店、要养牲畜,获得了批准,在楼房的后面,垫高地基,盖了一看就很结实的、比较高的七间房(中间三,两侧各二),说将来留给女儿,这房子怎么看也不像专门用来养牲畜的。
当然,商店是开了一段时间的,牲畜也是养了一段时间的,19年猪瘟后就没再开店、没再养牲畜,家里清理得干干净净。
外公疼爱出嫁的女儿,给钱买首饰;疼爱孙女,支持另盖房子;心疼嫁人的姐姐,中年失独,一到农忙的时节,就带着儿女、侄子、女婿去姐姐家帮忙。
于静的姑婆出生在解放前,活到02年,八十出头岁才去世,年轻时艰难的日子,导致严重营养不良,她一生只有二十多岁时来过几年例假,侥幸生了一个儿子,就是于妈妈的表哥,于静的表舅。
姑婆的丈夫参加过战争,有残疾,于静记得小时候曾看到过姑爹精心保管的从军证明,纸张老化,折痕处已经断了,里面的文字还很清晰。
时间久远,她早已记不得上面的文字和当时大人们聊天的内容,但姑爹翻开层层的包裹打开文件纸张的画面一直篆刻在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