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发威,上周目于静二十年以后都印象深刻。
杨老师:不足一米五的身高、白皙的皮肤、理着蘑菇头发型、戴着大黑框眼镜,丝毫不影响她母老虎一般发威!一米八的男生都不敢吱一声,所有人都趴下瑟瑟发抖。
全班只有个别男生幸免于打,杨老师用光了整个午休时间开展□□运动,不得不说效果杠杠的,所有人的皮都绷紧了。
跟这次相比,平时默写错误的挨打,仿佛是杨老师温柔的叮嘱。
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杨老师平时狠抓基础知识,锻炼写作、阅读理解的能力,但4班每次校内大考,语文一直在四个班里倒一,但杨老师一直按照自己的节奏讲课,丝毫没有被影响。最后的中考,4班语文却是年级最好的。
隔壁3班一墙之隔,4班发生了什么,3班隐隐约约的听到了,后排的男生最是好奇,下午一直有人窜到4班教室外面想八卦,可惜今天就没几个男生愿意出去跟他们聊。
放学时,程文兵等到了于静,凑过来问她:“今天你们班主任打人了啊?讲讲呢,哪些人被打了?”
出了校门,骑行200米左转后,人渐渐少了,于静才一一回答他。
一路上,他都在感慨杨老师的威猛,一时庆幸他们班主任没这么凶,一时又觉得还是抓得严一点好。也不知道他到底想要哪样。
十月中下旬,农忙开始,要收稻了。
99年的收稻,几乎全是人力,先用镰刀割倒、用提前打好结的稻草捆成一小捆一小捆,将一捆捆的稻子抱到田边的车上,拖回家再堆起来,等打稻机轮到你家了打谷,打谷前用塑料布做围挡,防止稻粒飞溅,要几个人流水线般串起来,才能把活干得快,干得好,家里人口少的就要请了邻居们帮忙。
打稻机打谷子要有人从堆垛上搬下来一捆捆的稻子,中间有人接运至打稻机旁边,两人专职站在机器前脱粒,脱完粒的稻草要有人运到合适的地方,要有经验的人堆垒稻草,不倒塌,这是农村重要的能用大半年的柴火。
随着时代的发展,厨房电器的普及,农村的各种柴草不再宝贝,反而成了需要妥善处理的累赘。
打稻至少要五六人才能轮转开,这种活一般是几家合起来干,人少排不开,合在一起人多,一家忙完再忙下一家。
于静家中有三亩多的水田,一想到这个工作量就头大。
家里有个铁焊的推粪车,中间是轮子,两侧架子上可以各放两个粪桶,车子轻便,平时不推粪,可以用来运其他东西。
家里还有一个木头框架的、轮子小一点的大推车,板面较大,可以运的东西更多一点。。
于妈妈每天天不亮就下地割稻子,弯腰割累了,就蹲下捆一捆。
于静每天一早起来,自己备菜、炒菜,给中午饭带,还要留点给于妈中午吃,不浪费于妈做饭的时间。
茄子烧油渣、尾茬韭菜炒鸡蛋、丝瓜炒鸡蛋、毛豆烧油渣、豇豆烧豆皮,扁豆油炸等等,有什么烧什么,于军从来不嫌弃,煮什么都吃得很香,吃得光光。
一放学,于军会换上旧衣,裹好头脸,推着车子下地,把田垄里的稻子抱到车上,用绳子绑好固定,推回家,倒在门口的空地上,粗粗堆起来。
于妈妈白天割了多少,他就运回来多少。
于静放学回家后,会帮着一起干,再把堆在门口的稻子垒方正。
村里的打稻机是轮流用,这次轮到于静家是晚上,于静上完晚自习到家时,待脱粒的稻子已经快没有了,她帮着干了收尾收场的活儿,明早要用打稻机的人家,来把机子搬走了。
现在剩下的就是晒干稻子,再收起来,这场农忙就算结束了。
于妈妈也能稍有空闲,她说明天要去外婆家帮忙。这周末,于静姐弟也去帮忙了,顺便买了肉、和鱼,带过去给大家加餐。
尽管戴了护袖、手套,裹了头脸,脸、手、胳膊还是被蹭出来了很多红疙瘩,刺啦啦地疼。
十年、二十年以后,种地就越来越轻松了,拖拉机、播种机、插秧机、全自动收割机、无人喷洒农药机越来越普及,一亩地花一两百,能省几天的劳力。
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无人机十几分钟就能干完一亩地的活,最后收完,每家再用自家的三轮电动车就能把粮食运回家。
虽然十几分钟收一两百,但没人不花。
机器耕、种、收虽然花了钱,但省出来了很多人力,农民出去打工几天就能全挣回来了,种地还有补贴,跟当下的辛苦相比真是不值一提。
稻谷堆在场上厚厚的一层,每日都要勤翻动,每天家里都会关注天气,盼着有好太阳能早点晒干。一到周末,晒场的活儿就是于静姐弟的。
收获季,稻子价不高,于妈妈一般会留着过几个月看行情再卖,所以晒干的稻子,有的会装袋搬回家,有的装水泥柜子里,有的装在一种柴编的粮屯里,全弄回家了,才算农忙结束。
这波忙完,每个人都累得不行,虽说在农村,只要勤快,一年到头都闲不下来,但是这种连续多天全天工作量拉满的的劳动强度还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