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书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选书中文 > 辋川风月鉴 > 第11章 第十一章 鲜衣怒马少年行

第11章 第十一章 鲜衣怒马少年行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人世间,最美的时光,莫过于少年。眼中有光,未来满是希望;心中有梦,只需策马前行。

出了正月,初春的博陵城罕见地提早一个月,下起了毛毛细雨,青石板街道上,浮着一层薄雾。十五岁的王维勒住缰绳回望家门,金碧辉煌的崔宅门楼下立着崔招以及王缙,旁边还有崔家的几个表兄妹。母亲崔招的脸上有了岁月的刻痕,眼角的皱纹诉说着这几年的艰辛;表妹崔思蕤满眼含泪,藕荷色裙裾被风掀起一角,单薄的身影恍若雨中飘摇的梨花。

知道自家公子舍不得离去,阿得轻咳一下,将油纸伞往主子头顶倾了倾:"公子,该启程了。"王维点点头,虽有不舍,却依旧开启了自己的游历之路。

与其说“游历”,也不尽然,其中还夹杂了“宦游”的意味,但若说是“宦游”,此时十五岁的王维倒也没有那般绝对的功利心。

关于“宦游“”一词由“宦”和“游”两不分组成。“宦”指官员,“游”就指旅行。宦游宦游,是古代士人为谋取一官半职,离开家乡拜谒权贵、广交朋友的旅游。我国古代的宦游历史悠久,有官吏以来就有关于宦游的记载。

说到“宦游”,我们就不得不说说唐朝的“行卷制度”。

行卷是唐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特殊习俗,指的是举子(应试的士人)将自己平日所作的诗文编辑成卷轴,在考试前呈送给公卿贵人或有影响力的人物,以期获得他们的推荐,从而增加及第的可能性。这一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初期,当时科举考试尚未完全规范化,主考官在录取时不仅参考考试成绩,还会考虑举子的平日作品和才誉。唐朝很多文人对“宦游”和“行卷”乐此不疲。

但对于此时的王维来说,他的确希望这次游历,能够对以后的仕途有所助益;但少年傲气,他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斗志和希望,因此,他也并不将功利心放在首位。游历大山名川,结交志同道合的友人,才是此行之首选。

车轮碾过官道时,王维忽然想起昨日在书房收拾行囊,母亲将新制的松烟墨放进描金漆盒,指尖划过他誊写的《楚辞》手卷:"摩诘此去东都,当如屈子涉江,观天地以养浩然之气。"此刻鼻尖似乎还萦绕着母亲衣袖间的沉水香,混着车帘外湿润的泥土气息,在肺腑间酿成酸涩的离愁。

一路上他追忆自己这十五年的人生,最感激的就是母亲。她是这世间最伟大的阿娘,她生养了他,并给了他最好的教育。崔招出身高门大户,自己本身就是难得的才女,诗书歌赋广泛涉猎,音乐、绘画、书法、甚至佛法无一不精,幼年时,她亲自为他和弟弟启蒙教育,九岁父亡,为了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更好的教育,她带着他和弟弟妹妹回到娘家,为此,她不惜忍受嘲讽和白眼……

母亲是他最感激的人,但最不舍的人却是表妹崔思蕤,她是最了解他的人!他们同病相怜,却心有灵犀。她作为庶女,生活艰辛,他寄人篱下,不得不思虑周全。他懂她的苦,她知他的痛。这几年,他们是对方的支持和依靠。他只想早些长大,带她离开世事纷扰,逍遥自在……

因为心有所念,所以,旅途并不觉得远。

洛阳城南的龙门渡口泊着十余艘画舫,朱漆剥落的船身上犹见前朝彩绘的飞天。阿舍操着大嗓门,正与船家大哥讨价还价,王维见他们都快吵起架来了,正要吩咐阿得去圆场,忽听得清越诗声破空而来:"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转头望去,见青衫少年斜倚柳树,腰间缀着的翡翠笛坠,在夕照中流转着幽光。

"谢灵运的《登江中孤屿》,倒应了此间景致。"王维拱手施礼,瞥见对方袖口露出半截诗笺,松烟墨写着"林壑敛暝色"小字,笔锋遒劲有力,有几分张旭的狂傲。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