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过因为他现在只有一口人,所以只用把主屋竖起来就行了,其他的东厢房、西厢房只是打了地基,用篱笆围起来,还没有正式把房子竖起来。
虽然给周浦义分的地基比较小,但是周边因为没什么人家,所以他先把东厢房、西厢房的位置占了,也没人说什么。
日后他若是娶了媳妇、生了孩子,肯定能和官府再申请一些地基的,这倒不是什么大问题,反正燕地很缺人。
再说了,毕竟周浦义身无分文,盖房子的钱都是找人借的,他自己也不愿意盖太大的房子。
日后等他赚到了很多的钱,可以自己再把东西厢房竖起来,那个时候他自己的压力也小很多。
他订购的家具也简单很多,基本上只买了自己的一张床,连锅碗瓢盆什么吃饭的家伙事都没买。
他决定出去帮人干活,挣钱来和祖大寿家搭伙一起吃饭。
他只有一身一口,一个人划不来做饭,还不如花钱搭口饭吃,这样更经济实惠,也更方便。
祖大寿和家人也同意这么做。
反正周浦义早就把祖大寿一家当成亲人了,之前帮祖大寿和祖三通盖房子都没收工钱,硬要折抵他之后的饭钱,那些工钱都够他吃很久的饭了。
房子盖好有个安稳的窝之后。祖大寿和祖三通便想着做一些谋生的营生了。
毕竟一大家子人,可不能坐吃山空。
冬去春来,已经是可以种地的时候了,祖大寿和祖三通、周浦义赶紧花钱和村长买了一些种子。
他们辛勤的开始育苗,准备之后的插秧。
毕竟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所有的农作物都讲究时令,可一点都耽误不得。
这个时候祖刘氏、祖三婶和于小英也都不闲着,她们体力好,都下田跟着男子们一起干活。
只有祖洪才这个书生被大家保护的很好。
大家对他的要求只有一个——就是在家好好念书,复习考试。
本来祖洪才还想着,自己要不做做饭,给在田里干活的人送送饭。
可是即便这个要求也被祖大寿等人拒绝了。
他们情愿花点钱,让周边有富余劳动力的婶子帮做饭送过去,也不愿意毁了祖洪才读书的时间,和那双写字的嫩手。
祖大寿语重心长地说道:“才哥,现在已经开春了,没过几个月就是秀才考试的时间了。
虽然你在江南读书成绩好,夫子也说你能考上秀才的几率很大,可是我们千里跋涉了半年,你都没有时间好好看书。
现在房子也盖好了,我们都已经安定了下来,就别再耽误你的时间了,你考上功名才是大事情,远比你现在给我们做饭、送饭重要得多。”
祖洪才叹了一口气,他不能告诉父亲——自己不是一个简单的十三岁少年,自己的学问也不只是童生,上辈子自己也是考中了举人的,想在几个月后考上一个秀才绰绰有余。
为了让全家人安心,他便将自己的书拿出来认真复习功课,提笔练字。
在这个时候,他也发现了自己的一个短板,就是自己现在因为年幼力弱,手腕力量不足,写出来的字软塌塌的,没有风骨和筋道。
于是祖洪才也不再纠结了,马上开始训练手腕的力量和练字,毕竟在考秀才的时候,字写得好不好看也是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
况且时隔多年,那些书上的经典虽然还记得,但是为了提高准确率,为了让这次秀才试万无一失,还是得把书再背一遍。
这么一算下来,自己的时间确实挺紧的,确实没有更多的时间花在做饭、送饭这些事情上。
父亲的考虑还是很对的,自己之前真是自视甚高。
祖洪才认真读起书来之后,倒觉得时间没那么难熬了,过得飞快。
每天早上的时候,祖刘氏、于小英会早早起来为大家做了早饭。大家吃完早饭以后一起去下田。
祖洪才就一个人留在家里念书、写字。
晌午的时候,村里的婶子送饭到地头去给大家吃,于小英拿到以后又拿两份饭送回家里,和祖洪才一块儿吃。
祖大寿和祖刘氏给于小英安排了这么一个送饭的活路,并不是想压榨她的劳动力,反而是想让她少干点田里的活,同时最重要的是多和祖洪才相处。
他们当然希望两个人少年夫妻感情甚笃。
是的,祖洪才不但不用给别人做饭,自己的饭也等着吃现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