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将至,清晨的阳光已经带上了几分灼热。姜小满站在新搭建的药膳坊前,望着门楣上"惠膳堂"三个烫金大字在朝阳下闪闪发光。这是周明特意请府城书法家题写的匾额,昨日才送到村里,引得左邻右舍都来围观。
"小满姐姐,药柜擦干净啦!"小草从屋里探出头来,小脸上沾着几点灰尘,手里攥着的抹布还在滴水。
姜小满走进屋内,只见三排崭新的药柜沿墙而立,每个小抽屉上都贴着工整的标签。阿婆正踮着脚往最上层摆放晒干的草药,阳光透过窗棂,在她银白的发丝上洒下一层金粉。
"阿婆,您别爬高,让我来。"她连忙上前扶住老人。
阿婆却摆摆手:"没事,我这把老骨头还硬朗着呢。"自从坚持服用姜小满调配的药膳后,老人的气色一天比一天好,现在走路都不需要拄拐杖了。
橘猫懒洋洋地趴在柜台上午睡,被进进出出的人群吵醒,不满地"喵"了一声,跳到了最高处的药柜顶上,居高临下地俯视着忙碌的人们。
"小满丫头,这砂锅放哪儿?"铁匠的妻子周婶抱着个硕大的陶锅走进来,身后跟着抱着柴火的二虎。
"靠窗那张桌子上就好。"姜小满连忙迎上去,"周婶,您怎么亲自来了?不是说好等开业那天才......"
"傻丫头,跟婶子还客气啥?"周婶把砂锅放下,擦了擦汗,"你教我那几道药膳,我家那口子吃了都说好,连带着对我也温柔了不少。"她压低声音,"这不,特意让二虎来帮忙,说是要报答你呢。"
二虎闻言,黝黑的脸顿时红到了耳根,手里的柴火"哗啦"掉了一地。
众人正说笑间,院外传来一阵铃铛声。苏娘子骑着小毛驴出现在门口,驴背上驮着两个鼓鼓囊囊的包袱。
"赶上了!赶上了!"她风风火火地跳下来,"这是府城刚到的川贝母和宁夏枸杞,我特意绕道去进的货。"
姜小满接过包袱,一股浓郁的药香扑面而来。打开一看,药材品相极佳,明显是上等货色。
"这...这得多少钱?我这就去拿......"
苏娘子摆摆手:"急什么?记账上就行。再说,"她神秘地眨眨眼,"我这次可不止带了药材。"
她从另一个包袱里取出个精致的木盒,打开后,里面整齐地排列着十几个小瓷瓶,瓶身上贴着红纸黑字的标签。
"这是......"
"周老夫人让捎来的。"苏娘子解释道,"说是她年轻时收集的各地秘方,有养胃的、安神的、补血的......老人家特意嘱咐,让你好好研究,造福乡里。"
姜小满捧着木盒,心头涌上一股暖流。那位只有一面之缘的老夫人,竟如此信任她这个乡下丫头。
"对了,"苏娘子又补充道,"周老夫人还说,下个月初五是她的七十大寿,希望你能去府上做几道药膳。"
阿婆闻言,连忙道:"这是好事啊!丫头,你得好好准备。"
姜小满郑重点头。她摩挲着那些瓷瓶,突然有了个大胆的想法——或许,她可以把现代营养学知识与这些古方结合起来,创造出更适合普通百姓的药膳......
惠膳堂开业这天,场面比预想的还要热闹。
天还没亮,门口就排起了长队。除了本村村民,还有不少闻讯而来的邻村人,甚至有几个府城的商户也专程赶来。
"姜姑娘,我娘咳嗽老不好,听说你这儿有润肺的方子?"
"小满啊,我家那口子总说胃胀,吃啥都不香......"
"先给我看看吧,我这腰痛好几年了......"
姜小满穿着阿婆新做的藕荷色襦裙,头发用小草送的头绳挽起,站在柜台后耐心地解答每个人的问题。她根据症状推荐不同的药膳,有些简单的方子当场就写在纸上送人,复杂的则建议定期来调理。
"李大娘,您这是脾胃虚寒,回去用生姜三片、红枣五颗、红糖一勺煮水喝,早晚各一次。"
"王大叔,您这腰痛得配合艾灸,我教您个简单的法子......"
阿婆和小草负责抓药、打包,周婶和二虎维持秩序,铁匠一家则忙着烧水、熬药,整个惠膳堂像一台精密的机器,运转得井井有条。
中午时分,一个意外的客人让全场安静了下来——老村长拄着拐杖,在孙子的搀扶下慢慢走进来。
"姜丫头,"老人颤巍巍地从怀里掏出个布包,"这是咱们村的公章。经大伙商议,决定聘你为村里的'药膳师',每月补贴一斗米,就盼着你常驻村里,别被府城的大户请走了。"
姜小满愣住了。这个职位在村里可是前所未有的荣誉,相当于官方认可的"土郎中"。
"这...这怎么当得起......"
"当得起!"人群中有个洪亮的声音喊道。李木匠挤到前面,"上个月我媳妇难产,多亏了你那碗参汤吊住力气,不然......"他说不下去了,只是深深鞠了一躬。
"我爹的老寒腿也是姜姑娘治好的!"
"我家娃儿厌食,吃了姜姐姐做的山楂糕,现在一顿能吃两碗饭!"
此起彼伏的称赞声中,姜小满的眼眶渐渐湿润。她没想到,自己随手为之的那些善举,竟被乡亲们牢牢记住。
"我答应。"她接过公章,声音有些哽咽,"只要大家不嫌弃,我一辈子都在村里。"
欢呼声顿时响彻整个惠膳堂。老村长欣慰地捋着胡须,阿婆在一旁偷偷抹泪,小草则骄傲地挺起小胸脯,仿佛在说"看,这是我姐姐"。
周老夫人的寿宴筹备比想象中还要繁琐。
姜小满提前三天就带着阿婆和小草到了府城,住在周府特意准备的小院里。老夫人对她极为重视,不仅安排了专门的厨房,还派了两个伶俐的丫鬟打下手。
"姑娘,这是老夫人年轻时最爱的'四神汤'配方。"一个年长的嬷嬷递上一张泛黄的纸,"老夫人说,希望寿宴上能有这道汤。"
姜小满接过配方仔细研究,发现这是用茯苓、莲子、芡实和山药炖制的健脾汤品,确实很适合老年人。但考虑到寿宴的喜庆氛围,她决定稍作改良。
"嬷嬷,我想在汤里加些枸杞和桂圆,既不影响药效,又能增添甜味和色泽,您看......"
嬷嬷惊讶地看着她:"姑娘还懂药理?一般人可不敢乱改古方。"
"略知一二。"姜小满谦虚地说,"我师父常说,药膳之道,既要遵古法,也要因人而异。"
实际上,这些知识都来自老郎中的传授和现代营养学的常识。但在这个尊崇古方的年代,她的灵活思维显得格外难得。
寿宴当天,姜小满天不亮就起来准备。除了传统的四神汤,她还设计了几道创新药膳:将阿胶融入芝麻糊做成"阿胶芝麻糕",用人参和鸡肉制成"参鸡汤饺",最特别的要数"百花酿山药",将各种可食用花卉与山药泥混合,既美观又养生。